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拥有江南半壁江山,南明弘光皇帝,为何挡不住清朝南下?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攻入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杀。崇祯皇帝的去世,标志着明朝对全国统治的结束。但是,明朝并没有立刻终结,而是在南方继续存在。南明先后经历了弘光、隆武、永历等一系列皇帝,其中,弘光皇帝在位时期,拥有的实力最强。南明政权占据了南方的半壁江山,那么,为何仍旧挡不住清朝军队南下呢?

朱元璋称帝以后,把自己的子孙册封到各地为王。在崇祯皇帝自杀以后,由于三个皇子都没能逃出来。皇位继承人空缺,那些皇族近支开始争夺皇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福王、潞王和桂王。这三位亲王都是崇祯皇帝的堂弟,拥有合法的继承权,因为自己的血统近。但是在究竟拥立谁的问题上,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桂王远在西南地区,因此首先排斥了桂王。这导致西南地区的官员们非常不满,因为自己丧失了升级的机会。福王和潞王各有长短,依靠军队的支持,福王朱由崧继承了皇位。但浙江等地的官员也不满意,因为浙江地区的官员希望潞王继位。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否拥有从龙之功的问题。在金庸先生的作品鹿鼎记中,沐王府集团支持朱三太子,郑氏集团则支持朱五太子,和之前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由于在皇位继承人上的矛盾,朱由崧继承皇位以后,西南地区和浙江地区其实属于尊而不从的状态,尊重朱由崧的皇帝地位,但是对弘光政权下达的命令阴奉阳违。从表面来看,弘光政权能够控制整个南方地区,其实真正能够掌控的地区只有江淮一带。由于无法整合南方各地的资源,在抵御清朝南下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其实不单单是弘光政权,之后的好几个政权,都面临这个问题。

当然,除了外部原因,弘光政权内部也有很多问题。例如江淮四镇将领的管理问题,堪称弘光政权的败笔。在弘光政权建立的初期,在江淮一带安置了高杰、黄得功等4名将领镇守,四位将领各自负责一片地区。为了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弘光政权把地方的赋税征收权交给了各地将领。各地将领原本就拥有军队的控制权,再加上财政权,逐步形成了一个个半独立的藩镇。江淮四镇的出现,类似于唐朝藩镇割据的翻版。江淮四镇名义上归属了南明弘光政权,其实则是一个利益小集团,而且与南明完全是脱离的。清朝军队南下的时候,江淮四镇先后投降,比清朝南下的军队,多了一倍多。

弘光皇帝朱由崧本身也有问题,这个皇帝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喜欢戏曲和斗蛐蛐。在太平盛世,或许还能做一个守成之君。但是在十分危急的状态下,朱由崧并不适合做皇帝。由于自己依靠马士英等人的扶持才登上了皇位,朱由崧对马士英等人非常信任,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最后就是江北地区的史可法,史可法的精神值得敬佩。但是史可法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太牵强,由于军队频繁调动,以至于官兵们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防御工作,侧翼的防御力量薄弱,军队调动以后,这个问题更加明显,清朝军队趁机南下。此时的史可法只能选择坚守扬州,其实,原本能够拥有更好的计划。

由于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南明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1年多时间。清朝军队南下以后,弘光政权迅速灭亡,清朝招降了大量的明朝军队,自身南下的力量更加充足。随后,虽然潞王、鲁王、唐王先后称帝,并且抵御清朝南下,但是都没有什么太大作用。随着明朝皇室逐步凋零,桂王朱由榔在西南称帝,这就是永历皇帝。由于各地亲王中,只剩下了桂王。桂王政权的整合能力明显高于之前的一系列政权,但为时已晚,清朝已经占据了南方大片地区,依靠力量有限的西南地区,根本无法阻挡清朝的进攻。经过10多年时间,清朝最终平定了永历政权,明朝的统治彻底结束。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