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史上,皇权作为权利的顶峰,而围绕皇权所展开的斗争更是血雨腥风。而他却凭借自己的儿子两次登上皇位,与后世明朝明英宗朱祁镇一般,虽然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也是废而又立,可谓是唯二的两次登上皇位的皇帝。当然您要非将溥仪算作皇帝的话,溥仪则是唯一一个三起三落的皇帝。他从光绪帝死后,被慈禧太后任为皇帝,经辛亥革命他也被迫退位;继而又由“张勋复辟”,重新登上皇位,只不过这第二次却也仅仅二十余天,被冯玉祥赶下台来,1932年,他又在日本扶持之下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他的皇帝梦也就此破灭。
但这其中关于皇权的争夺 ,从秦始皇嬴政建立封建帝制,成就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始,它便充斥着血与泪,也从未停歇。
当李隆基和她的姑姑太平公主一起把韦皇后伟韦家的势力完全给消灭了,于是这个国家的大权又重新回到了李家的手中,事情成功的第二天,一大早好儿子李隆基就跑到了他老爹,当时还是相王的李旦的府上,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惊喜,重新帮你挣了个皇位回来。就这样,才做了十来天的那个十五岁的小傀儡皇帝李重茂,就自觉把这皇位让给了自己的亲叔叔李旦,而这样他也成了继自己的哥哥李显之后第二位人生当中两次登基的皇上,这个真不是一般人能享用得了的。做两回皇上,说实话李旦的心里,肯定是有很多话想要说的,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有这么个优秀的好儿子。于是为了感念李隆基的功劳,登基之后他不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而立李隆基为太子。
庶子这个身份实际上在之前一直都是李隆基非常好的一个掩护,正因为他是一个庶子,所以当年的韦皇后也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是现在看来韦皇后是看走了眼。五个月以后,新任皇上李旦将自己的兄长李显安葬,奉上了一个庙号中宗,自此之后李显盖棺定论,不论委屈还是不服,反正这一生都已经被定了调了。到这一步,李唐皇朝走入了李旦的年代,那太子李隆基就开始了自己在东宫的生活,对于眼前的一切还是挺满意的,在皇帝和太子的共同的努力之下,李唐皇朝秩序基本恢复。李旦也开始启用一些还算挺有能耐的官员,把韦皇后时期她女儿安乐公主卖出去的那些官位都给收回来了,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当李唐皇朝慢慢又重新步回正轨的时候,咱们不得不说这里的功劳并不能都归在李旦和李隆基的身上,尤其是李旦他自己身上,李隆基也=发现父亲这个皇上当的不太有底气,每当朝廷重臣,宰相们来跟自己的老爹汇报工作的时候,自己这没用的老爹总是先问一句:跟太平商量了没有啊?然后又问跟三郎商量过没有啊?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李隆基每次听到这话心里总觉得不舒服,而且他还从这问话的次序当中隐隐的感觉到,在父亲心目当中国家大权似乎是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
李旦其实心里也很清楚,皇位失而复得最大的功劳,绝对是太平公主,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自己亲自执政之后遇到问题还是先问太平公主的意见。这与当年李渊一样,真的第一功臣是李世民,所以那做老子的就早点把皇位传给儿子了。但是人啊总是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太平公主也是一样,她正陶醉于自己之前所获得的这个成功,把哥哥重新推上了皇位,在他的庇护之下的自己又可以呼风唤雨了,想想前些年韦皇后在那儿执政的时候,自己的日子可过得不太舒坦,现在把韦皇后的问题解决了,哥哥当了皇上,好日子又来了。所以她对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并没有太多干涉,但是好日子总是有到头的一天,因为她成为了李隆基一心要踢开的绊脚石,所以争斗是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