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仲吉,字庆仲,生于1188年卒于1244年,鲜卑氏,滦州万石山人,父亲鲜卑彦明为金国边军守将。先祖原为河北中山氏人,后迁徙至滦州。蒙元名将,卑氏一族鼻祖。金国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鲜卑仲吉出生于今唐山东矿区卑家店。其祖官拜中山郡公,后全家移居滦州万石山下,后代聚族成村落,即今天的唐山卑家店。
太祖十年1216年,太祖成吉思汗率大军出云中攻打金国,蒙古兵进军中原,滦州太守鲜卑仲吉听说太祖兴兵伐金,第一个就率平滦路军民来投降太祖大军,太祖成吉思汗任命鲜卑仲吉为滦州节度使。鲜卑仲吉从此一生都在为蒙古帝国统一天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位列元朝开国功臣之一。
鲜卑仲吉小的时候,饱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父鲜卑彦明以“忠”“孝”“仁”“义”为教义,影响鲜卑仲吉自小就能体恤百姓民生之苦。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义丰卑氏庄一带遭遇几十年未遇的灾荒,而且因战乱导致瘟疫大流行。全家靠挖野菜充饥,鲜卑仲吉全家虽然生计艰难,但遇亲朋好友乡邻道里来借贷,即使全家忍饥挨饿也要帮忙。滦州令委派鲜卑仲吉监管迁安栗园。流民穷人想讨要栗子充饥,他慷慨相济之,有人暗中摘取,他明知因为饥饿所迫,也不过问。因此,鲜卑仲吉管理的园中板栗被饥民全部摘空,灾民都称他为救命恩人。
鲜卑仲吉身材高大、从小就练习武术,武艺高超十里八乡颇有威望,州郡守开武科选鲜卑仲吉为统领,统率地方士卒。蒙古军至滦州,仲吉率本州军民摆脱了金人的残暴统治,与蒙古军会合后,共同打击金军。1217年,鲜卑仲吉率军南攻屡败金军,功绩卓著,深得信任,被委任为滦州节度使,兼内观察使。鲜卑仲吉虽身为州官,仍持家勤俭,不忘劳动,公余仍勤耕于田野,妻女在家也勤于蚕桑纺织。在鲜卑仲吉的带动和影响下,辖区内生产得到了发展,民风淳朴法制清正,百姓生活安定。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被晋升为金吾卫上将军。鲜卑仲吉爱护兵民,从不乱杀无辜。太宗三年1231年,鲜卑仲吉接连攻下信安、关州三十诸城,因攻金之战军功升右副元帅,以功赐虎符,授河北等路汉军兵马都元帅,跟随班朱尼功臣阿术鲁继续南征。这时候,鲜卑仲吉部将苏椿发动叛乱,鲜卑仲吉平叛后,阿术鲁下令要“全部屠杀叛兵”,鲜卑仲吉反对阿术鲁乱杀说道:“苏椿为将叛乱,与兵丁何干?”由于鲜卑仲吉的力争,参加叛军的兵士得以幸免于难,只杀苏椿等领头之人。
同年,鲜卑仲吉随太宗窝阔台大军南征金国,在黄河渡一战之中斩杀金将完颜寿并俘获金兵甚多。太宗命令将战俘尽数诛杀,鲜卑仲吉冒死劝谏,使太宗收回成命,保全了众多金军战俘的性命。次年,鲜卑仲吉随军攻邳州,金军坚守蒙军强攻损失惨重。阿术鲁欲屠城杀光城中军民,鲜卑仲吉又极力阻止,保全了城中数万军民百姓的性命。
太宗六年1234年,鲜卑仲吉跟随宗王塔察儿率军进攻金国最后的城池蔡州城,鲜卑仲吉派手下精兵进攻外城,在长磊之战他攻打极其英勇。经数月艰苦激战鲜卑仲吉所部率先攻破蔡州西城墙,鲜卑仲吉首登率先攻上城楼血战,率军活捉金军守将完颜万奴,蒙古攻灭金国后,因功加封金吾卫上将军、兴平路都元帅、右监军、永安军节度使,兼滦州管内观察使、提举常平仓事。因反对蒙军在蔡州屠戮百姓,鲜卑仲吉辞官解甲归田,回家耕田读书于乡野。
但没过多久,鲜卑仲吉就因旧日之功再被太宗起用,鲜卑仲吉以年老多病为由坚持辞官。太宗窝阔坚决不允,并说:"我想让你为我镇守北方汉地,特命你去燕地做官。"鲜卑仲吉治燕十年,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人人称颂。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年秋,鲜卑仲吉病逝,年56岁,长子鲜卑淮,袭其爵位军职从札合火儿赤东征高丽立有大功。次子鲜卑诚,被世祖授宣武将军、高邮上万户府副万户,佩虎符。改授怀远大将军、金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从征爪哇,攻八百媳妇,使广东,俱有功。
《滦州志》及《滦县志》均有记载。鲜卑仲吉一生正直,为百姓的利益敢于冒死劝谏,救数城之民于屠刀之下,其以“仁将”之名为民请命深受百姓们的爱戴,现鲜卑仲吉墓前仍然立有神道碑,详叙鲜卑仲吉生平业绩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