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刘邦、朱元璋喜欢杀戮功臣?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史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现象,就是平民身份出身的皇帝相比贵族出身的皇帝更喜欢杀戮功臣。

历史上大一统的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滥杀功臣的代表,而世家大族出身的唐高祖李渊、隋文帝杨坚、宋太祖赵匡胤等对待功臣比较宽容。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平民皇帝滥杀功臣(刘邦、朱元璋)

刘邦出身农家,最大官职不过是沛县泗水一亭长。后来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邦遂和几位同乡在沛县“斩白蛇起义”。一路南征北战亡秦于关中,后经过数年的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大汉二百二十年江山。

朱元璋幼年以给地主放牛为生,后无奈入皇觉寺当和尚。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加入濠州郭子兴队伍 在郭子兴死后接管军队以此为班底,先后击败元朝,以及陈友谅、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建立大明二百七十年基业。

同属平民出身的刘邦、朱元璋建国后都大肆将开国功臣以各种罪名处死。刘邦杀彭越、英布、韩信等,将非刘氏异姓王通通除掉。朱元璋更甚,除了徐达、常遇春等早死的开国功勋,其余如李善长、胡惟庸、李文忠、蓝玉等无一幸免,导致朱允炆继位,燕王朱棣谋反,皇帝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带兵打仗的良将了。

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贵族出身的皇帝优待功臣

唐高祖李渊出身北周贵族,六岁就世袭唐国公,更与隋文帝杨坚是表兄弟,可谓家世显赫。后隋炀帝无道,天下烽烟四起,李渊遂在太原起兵,在其子李世民的辅助下,占据关中,破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建立大唐。

宋太祖赵匡胤虽家世不显赫,但身居要职,长期带兵为后周南征北讨,深得周世宗柴荣信任。柴荣驾崩前,遗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握最精锐的殿前禁军。后在弟弟赵普、赵光义等策划下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称帝后的唐高祖李渊和宋太祖赵匡胤,对待功臣都非常宽容,极少杀戮功臣。李渊大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尉迟恭等功臣。而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怀柔手段解除大将兵权,通过重文轻武抑制武将,不杀一人。

出身不同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结局的原因就在于,平民出身的皇帝,身边没有可以倚仗的家族做根基,严重缺乏安全感,性格往往敏感多疑,怕其他人效仿自己。因此凡是功高震主、对自己皇权有所威胁的功臣,唯有除之方才安心。刘邦杀韩信、除异姓王,朱元璋杀蓝玉、李文忠等骄兵悍将都是如此。

贵族出身的皇帝,起兵依靠的往往是自己家族之力成事,只要自己人掌握朝廷最重要的一些职位做为后盾,就不会担心其他人掀起什么大风大浪。对功臣宽容即能笼络人心,又可以博得圣德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封建君主无论是平民出身还是贵族出身,无论是以血腥手段清除异己威胁,还是怀柔手段化威胁于无形,其根本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一旦皇权权威真正受到挑战,都会以雷霆手段平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