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从宋代一直争论到现在,也有上千年了吧,赵光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一直没洗脱,虽说汴京离黄河挺近的,赵光义却没有跳到黄河里去洗洗,也许他知道跳进黄河也洗不干清了。干脆不洗了,还是好好当皇帝吧。
提起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哥俩绕不开两个迷,一个是赵匡胤死亡之谜,一个是赵光义继位之谜。进而出现两个典故,一个叫“烛影斧声”,一个叫“金匮之盟”。
如标题赵光义有没有杀赵匡胤?今天只说“烛影斧声”:虽说这个说法来源于一部野史《续湘山野录》(其他史料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但是野史不等于没有参考价值,写这个野史的人叫文莹,是个和尚,生活在宋真宗年间前后。所谓“出家人不打妄语”,最起码不会胡编乱造,可做参考。
话说那天晚上下着暴雪,赵匡胤把弟弟赵光义叫来谈事,“酌酒对饮”,一边喝酒一边谈事,点着蜡烛,算是烛光晚餐吧。谈的什么事呢?文中提到“宦官、宫妾悉屏之”。太监宫女都屏退,其他史料也提到“左右不得闻”。不让他们听!大半夜下着暴雪把兄弟叫过来,还不要下人靠近,不会只为了喝酒吧?据此可以判断谈的是“大事”即皇位继承人问题。
史料还描绘了两人在屋里的情景:“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可以看到有肢体的动作,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赵光义起身推辞和拜谢或者解释什么。推辞可能推辞赵匡胤让他继位,拜谢也可能拜谢让他继位,解释也许解释自己有没有为了皇位做什么阴谋准备。
其中提到器物叫“斧”,但是要清楚,这个斧不是砍柴的,也不是兵器,而叫“柱斧”,词语解释为:水晶制作的小斧子,仪仗所用(也有说法镇纸用的)。至少不是神兵利器,不会一击致命。并且一直在赵匡胤手中,一贯认为的赵光义用斧击杀赵匡胤的说法不太可能。随后就是脱衣服睡觉,还打呼噜呢!可见赵匡胤这个时候还好好的。
接着“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赵光义睡在宫里了。这里有两个疑点。
1.谁让赵光义留在宫里的?如果赵匡胤让留下的,至少说明他们聊的还算愉快,以此推测可能让赵光义接班,第二天上朝公布。如果赵光义是私自留下的,只能说明一点,赵光义已经控制了皇宫,以此推测赵光义就有毒杀或者说谋杀赵匡胤的可能。
2.喝完酒三鼓还好好的,为什么将五鼓就驾崩了?留宿宫中是否和赵匡胤在一个房间?四鼓时发生了什么?难道这个时候下手的?无记载。倒是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恩)召秦王德芳。继隆...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这里又说四鼓时赵光义不在宫里,提出了赵光义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不过这段记载中提到了一个人,“又遇医官程德玄”。医官且是赵光义的人,又比王继恩提前到,大冷天半夜来干啥?可能报告赵匡胤病情或者告诉赵光义毒计成功,只有程德玄下的毒才可能比宋皇后和王继恩更早知道。
除了正史对赵匡胤的死绝口不提,这种私人所著的史料也采用闪烁其词甚至埋着伏笔的方式来表达,至少说明一点,赵匡胤的死,赵光义怎么都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