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官制一直是纷繁复杂的,特别是魏晋三国时期,汉代官制不能很好地适应乱世需求,便衍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官职。官职增多只是官制混乱的表现之一,级别高低的变动才最让人头疼。
其中尤其以乱世中掌握最重要权力的军事官制最为混乱。
一般来说,武官最高的便是大将军,往下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往下便是熟悉的四方将军(四镇、四征、四平),将军的最末等是杂号将军。
魏晋三国在大体军官制度上没有颠覆汉朝官制,只是为了适应乱世加了“外挂”。
在三国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对周瑜的称呼——都督,这就是所谓的“外挂”。类似的还有护军和领军。
那这些“外挂”官职和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官职,谁的权力更大呢?
按照汉代官制,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不是常设官职,而是战时任命。比如东汉的邓鸷、窦宪出征,便临时任命了“车骑将军”的名号。
到了三国乱世,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因为长期处于战时,便成为了常设官职,或者说延续近百年的临时官职。但是这三个最顶级的官职,实际上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力,只是官位上处于最高。具体权力,全在于“外挂”。
汉代便有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区别。
中央军自然便是归朝廷直接指挥的军队,此类军队众多,以营为单位出名的便有“射声营”“越骑营”等,理论上是汉朝最精锐的军队,负责驻守都城哥外出平乱。
地方军就是各郡县的郡兵了,主要职能是维持治安。后来,汉灵帝放开州牧制,地方军才有了州兵——一支富有战斗激情的地方武装。
都督便是管辖地方军权的“外挂”。有时候还不止于地方军权。
周瑜的“都督”早已有之,其规定了周瑜的权力范围——水军大都督。而后来的曹魏大将军曹真却很尴尬,因为大将军在理论上是统辖全国军队的,但他实际上没有这种权力。
“都督”到了最高级,所有军权都归它管了,这时候的曹真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
地方军权大体就是这样,至于中央军权,就要说到“中护军”“中领军”了。
“中护军”“中领军”并不是新创的官职,而是早已有的。只是到了三国乱世,它们变成了重要的“外挂”。
中军的统帅便是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负责皇宫、城内防务,中护军负责京城外部防务。司马懿借助中护军的职务之便,才能私养3000死士,最后有了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资本。
中军常年驻守都城内外,自然成了争权夺利的最有力武器。掌握了“中护军”的外挂,那么都城内外,你说话便最大声。这样的官职,皇帝只会授予最亲信的大臣,通常是宗亲才有资格担任,但也有例外,比如蜀汉便任赵云为中护军。
司马氏篡魏过程中,加紧收拢地方军权,同时为了对抗曹魏的忠臣,不断将中军规模扩大,到了后期,司马氏手中握有20万中军,实力远比许多地方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