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是文人带兵厉害、还是武将带兵厉害?

北大教授陈平原写过《千古文人侠客梦》,说的是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喜爱谈兵,更想亲自带兵。虽然“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历史上文人带兵的很多,打的胜仗也不少,其中不乏佼佼者。

从历史上看,似乎能不能带兵打仗,跟是否文人并没多大关系。汉朝以前,对士人的要求是文武兼备,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贵族士大夫不仅要读“六经”,还要会“六艺”,军事、体育啥的都是教育内容。所以我们看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文人都是带剑的。

春秋以前就不用说了,那时甚至只有贵族才有打仗资格,文化也掌握在贵族那里,所以贵族都是能文能武的。汉代非常重视子弟的武功教育,皇帝对皇子的武功教育甚至很严格,刘秀就是个典型;曹操、袁绍家族并非兵家,对后代武功都很重视,曹彰是带兵大将,曹丕是武林高手,袁绍的几个儿子都带兵。所以我们看到,诸葛亮、庞统、马谡、廖化、赵云、诸葛瑾等人,既是文人又亲自带兵。

魏晋时期,兵家社会地位开始降低,甚至以从军为耻,“兵家子”很难进入上流社会。但仍然埋不住优秀人才:

杜预,西晋人,灭吴统帅,又是博览群书的大学者,是明朝以前唯一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张说,唐朝政治家、文学家,一代文宗,带兵平叛突厥,立下大功。

娄师德,唐朝宰相、名将,带兵迎战吐蕃,八战八捷。

王阳明,此人名气太大,大家都知道。

袁崇焕,文人出身。曾国藩、毛泽东,都是文人。

文人带兵最普遍的是宋朝,因为宋朝规定必须文人带兵,文官指挥武官。范仲淹、沈括、虞允文可以说其中佼佼者。宋朝的兵役制度非常特殊,五代十国时期抓壮丁,怕逃了,就在脸上刺花纹,宋朝继承了这个传统,所宋朝武将地位很低。

宋朝兵制来源于“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害怕部下也学他黄袍加身,剥夺了石守信等人兵权。宋朝军队里,不仅最高指挥官是文人,参军也是文人,这两位权力最大。在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下,兵源素质很差,一般都是乞丐、地痞、饥民、罪犯。宋朝最著名的将军狄青,从小兵打拼出来,面刺花纹,为国立了大功还是被人看不起;岳飞做到副枢密使,在秦桧等人那里 还不值一提。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