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千二百三十四年,苟延残喘的金朝蔡州小朝廷在南宋、蒙古两路大军的夹击之下走向灭亡,随后,宋理宗不顾群臣劝阻,调集南宋最为精锐的江淮军北上收复失地,因为粮草不济,加上大将赵葵误判形势,遭到蒙古大军伏击,损失惨重,这件事史称“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南宋最为精锐的江淮军主力尽失,南宋国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而且,此战给了蒙古进攻南宋的借口,宋蒙战争从此爆发。
在此战之后,立志中兴的宋理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将朝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丁大全、贾似道等奸臣手中。
公元一千二百六十四年,宋理宗赵昀在纵情声色中暴毙,因为其膝下无子,养子赵禥即位,这就是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宋度宗。
宋度宗即位之时,因为此前南宋大将刘整被人陷害,投降元军,南宋军力虚实皆被其泄露给忽必烈,在他的建议下,元朝对南宋战略大幅度调整,决定两国国运的襄樊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在此国难当头之时,宋度宗赵禥却不理朝政,将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南宋陷入了暗无天日之中。
公元一千二百七十三年,驻守襄樊的宋军因为援军久不至,樊城失守,襄阳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随后,守将吕文焕投降元军,为时六年的襄樊之战结束,从此,南宋再无力量抵御元军的进犯。
次年,宋度宗去世,四岁的嫡长子赵显即位,此时的南宋因为襄樊的失守,数代人苦心经营的江淮防线全面崩溃,江淮军损失殆尽,人心浮动,垂帘听政的谢太后下诏“勤王”,并且派出特使向元军求和。元军对于南宋的求和视而不见,大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临安,公元一千二百七十五年,贾似道率领临时拼凑起来的三万宋军在芜湖与元军展开决战,一边是人心惶惶的宋军,一边是士气如虹的元军,结果大家也能猜到。
在贾似道战败后,谢太后迫于天下百姓的压力,将贾似道处死,可是,此时的南宋已经久病成疾,无力回天,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携宋恭帝出城投降。
在临安失陷前夕,谢太后秘密派出殿前都指挥使江万年保护皇子赵昰、赵昺兄弟逃出临安,在婺州这里,与丞相陆秀夫率领的一部分文武大臣汇合,后来,又逃到了福州,随后在陆秀夫、江万载等人的拥立下,登基为帝,这就是宋端宗。
虽然江万载、张世杰等人骁勇善战,奈何大势已去,南宋大军节节败退,南宋朝廷也一直东躲西藏,疲于奔命。
在南宋朝廷东躲西藏之际,江氏“三古“家族子孙一直为南宋朝廷前仆后继,不离不弃,而“三古”之一的江万里因为城陷举家投水自尽,江万顷被杀,“三古”中仅存的江万载也在为保护南宋朝廷的战役中数次命悬一线,杨太后感念江氏的忠贞,挑选宗室、大臣之女嫁入江氏,为保忠良不绝。
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八年三月,元将刘深率军追击宋端宗,江万载父子率军击退刘深所部,准备出海避难,就在宋端宗上船之际,台风刮来,十岁的宋端宗被刮入海中,年逾古稀的江万载跳海救起宋端宗,而自己却被海浪吞没,失去踪迹。
宋端宗眼见贴身保护自己三年、亦师亦父的大臣被海浪吞没,加上海上颠簸,宋端宗惊病交加,不久去世。
在宋端宗死后,皇子赵昺又在陆秀夫等人的拥立下登基,这就是宋末帝,宋末帝即位之后,陆秀夫将南宋朝廷迁往崖山,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自杀未遂被元军俘虏,南宋朝廷赖以牵制元军主力的督军府土崩瓦解,元军大将张弘范(“宋末三杰”张世杰堂弟)率领元军主力进逼南宋小朝廷驻地崖山。
公元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正月,宋元崖山海战爆发,南宋军民誓死抵抗,奈何无力回天,陆秀夫背着宋末帝投海自尽,大将张世杰力战突围,却得到了陆秀夫背着宋末帝投海的噩耗,心灰意冷之下,自杀身亡,誓死追随南宋朝廷的二十万军民纷纷投海,南宋宣告灭亡。
宋末三帝都是在南宋帝国风雨飘摇之际登基即位,国家的灭亡与他们并没有关系,三位小皇帝生不逢时,纵然有诸如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江万载这些当世人杰,也以无力回天。
陆秀夫等人先后殉国,还有那誓死追随南宋小朝廷的数十万军民,他们维护着大宋王朝最后的尊严,用生命的代价宣示汉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