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唐王朝,国祚总共达289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长寿的朝代。当然,唐朝的国祚能够如此长,同初唐、盛唐时期君主打下的夯实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论是“贞观之风”,还是“盛唐气象”,可以说是属于盛唐所特有的标签。但是,自“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则始终都在毁灭的边缘徘徊。以至于,唐王朝在勉力维持了一个多世纪后轰然倒塌。当我们回首“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便会发现,中晚唐时期有诸多的历史细节是需要我们深挖的。
在安史叛乱之后,唐王朝可以说是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我们回顾历代的兴衰,便能会现,同众多王朝相比,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唐朝能够维持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可以说是很不容易。实际上,唐朝所以能够在“安史之乱”后苦苦支撑,同中晚唐时期出现的众多明君英主有很大的关系。唐德宗、宪宗时以重兵持续打击藩镇,唐武宗、宣宗时则致力于振兴朝纲,这些都使得唐王朝得以恢复了一些国势。这时我们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中晚唐明君英主众多,可为何还是难以扭转唐王朝的颓势?
首先,中晚唐时期的君主,所以难以扭转唐王朝的颓势,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很大的关系。外部上,趁唐王朝发生叛乱的机会,吐蕃则极力袭扰边疆地区。而内部,“河朔三镇”为代表的地方藩镇势力,长期同唐王朝对立,在唐德宗年间,更是一度演变成为了“奉天之难”。而长安陷落,唐朝皇帝仓促逃命,也成为了中晚唐这段历史的一个特写。
由此可见,唐王朝的颓势所以难以扭转,内忧外患可以说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这是因为,每当唐朝皇帝专注于内忧的时候,外患的问题旋即又紧迫了起来。历史上,唐代宗对安史叛将采取招降的策略,便是因为吐蕃内犯的原因。同时,内忧外患的问题,也在不经意间加重了民间百姓的负担。以至于,在唐宪宗死后,面对藩镇势力的死灰复燃,唐王朝再也没有力量,对藩镇采取积极的进攻策略。
当然,唐朝皇帝难以扭转唐王朝的衰败,仅用内忧外患来概括的话,显然有些不够全面。唐朝皇帝难以逆转乾坤,其实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唐朝皇帝想要彻底的复振唐王朝的话,仅靠几道诏书,完全是不可能的。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内有藩镇外有边患,如果唐朝皇帝不具备兵权的话。那么,皇帝的诏书对于各方势力,便如同废纸一张。因为,在中晚唐时期,只有兵权才是无可撼动的话语权。
唐朝皇帝失去对兵权的直接掌控是在唐德宗年间,因为德宗信任宦官的原因,唐朝皇帝唯一能够全面控制的神策军,完全落入了宦官的手中。这样的情况是极其糟糕的,因为兵权与皇权在中晚唐时期是相辅相成的。皇帝手握兵权,才能够驾驭群雄。而兵权的丢失,使得宦官这个势力,开始回过头来抢夺皇权。同时,兵权的丢失使得诸多有利于唐朝复振国威的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在黄巢起义后,神策军的一败涂地使得天下局势,彻底失控。
其次,中晚唐时期明君英主虽然众多,但是没有一个皇帝做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论是藩镇,还是宦官,终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没有被连根拔起。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藩镇与宦官交替着死灰复燃。以至于,在这些弊病的共同作用下,唐王朝最终滑向了无底的深渊之中。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缔造了无数王朝盛世,但到了中晚唐时期,唐王朝则陷入了一个似乎无解的困局之中。而这中间,虽然有很多皇帝试图扭转大局,但最终都是徒劳无功。以至于,到了唐王朝最后的岁月,这样的颓势到了无法逆转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