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会,如果秦始皇晚死几年,刘邦和项羽还能不能崛起于草野,都是未知数。
为何如此肯定?秦帝国的灭亡,有深层次的原因,也有偶然的因素。这个偶然的因素,就是秦始皇暴毙于沙丘。没错,就是当年赵武灵王饿死在那里的地方。秦始皇没来得及安排好后事,就驾鹤死去,且看《史记》秦始皇之死的交代:
秦始皇的去世,对文武百官而言,都是非常突然的事情。由于中车府令赵高掌管符玺,秦始皇要发玺书召公子扶苏回咸阳来办理他的身后事,所以赵高肯定是最先预料到秦始皇不久于人世。等到秦始皇真地去世之后,宰相李斯认为秦始皇在外面去世,如果此时被外界知道了,肯定会动摇民心,所以截留了这个消息。只有秦始皇的幼子胡亥、李斯、赵高以及贴身伺候他的宦者,知道这个消息罢了。
就是因为李斯秘不发丧的决定,引发了秦帝国最大的变数。赵高和李斯沙丘合谋,他们看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知道秦始皇选中的继承人应该是扶苏。但是,因为赵高想扶胡亥上位,改了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赵高是如何说服李斯的:
他利用李斯对权力的眷恋,告诉他如果扶苏当了皇帝,肯定会重用他所倚重的蒙恬,李斯的心思被说动了,同意扶胡亥上了帝位。李斯和赵高矫诏害死了扶苏和蒙恬,终于安心为秦始皇发丧,立胡亥为皇帝。
胡亥上位,给秦帝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不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扶苏那样,具有成熟的心智和相对老练的政治智慧。心智不成熟的他,成了赵高的扯线木偶。他刚及时,就对赵高说过这样的话:
年纪轻轻的胡亥决心以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耳目声色享乐中,也是挺有想法的。他这个想法,作为他老师的赵高,当然点赞了。赵高先是唆使他杀掉自己十二个兄弟、十个姐妹,再杀大臣蒙毅,法令诛罚日益深刻 ,让大臣们人人自危。胡亥不懂政务,他想享乐,赵高就纵容他修阿房宫,修直道、驰道,用《史记》上的原话就是“赋敛俞重,戍徭无以。”
横征暴敛的恶果,就是农民起义四起。陈胜、吴广起于大泽乡,刘邦在沛县自立为沛公、项梁项羽在会稽起兵。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秦末汉初很多豪杰走上起义之路,都跟“失期”有关系,陈胜吴广戍渔阳,因为大雨道不通而失期,不得不反;刘邦押送骊山徒,也是因为大雨失期,他所幸放了押送的人,自己在砀山落草为寇。项羽爱将、大汉淮南王英布,本身就是骊山徒,他勾结骊山徒中的豪杰人物,落草大泽;大汉梁王彭越也是在巨野泽为盗……大秦帝国的严刑峻法,让很多豪杰人物没了活路,被逼到极限索性反了。由陈胜吴广点燃的烽火,很快燃遍大秦帝国,作为丞相的李斯,本有能力收拾河山。可是赵高要独权,他陷害李斯,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不是一条心,空有强大的军队,无法控制遍地狼烟。
秦二世二年,陈涉遣将周章兵至戏水,十万人马兵临戏水,终于惊醒了秦二世。大秦最后一颗将星少府章邯登场。章邯有将才,危机中想出释放骊山徒,对付起义军的主义。可是,章邯没能守卫帝国最后的防线。是因为巨鹿之战后,糊涂的秦二世居然把过错归罪于重臣,将丞相李斯、冯去疾、将军冯劫下狱。冯去疾、冯劫自杀,李斯留得一条残命,最后也被赵高逼死了。此时,朝中已无支持章邯的势力。面对项羽的围攻,他苦苦支撑,他曾派使者去跟秦二世沟通,被赵高拦住了。
章邯外无援兵,内无朝廷信任,不得已头像了项羽。大秦帝国失去了最后的防线,灭亡了。
如果秦始皇还在世,大秦帝国还能按照原来的轨道,向前行进。虽然不会改变秦的严刑峻法,但是作为成熟的君主,嬴政知道有张有弛,劳役民力的时候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信任文武大臣,如果有起义发生,他控制的国家机器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刘邦和项羽能在乱世中崛起,是因为秦始皇不在人间。如果秦始皇还有十年的寿命再驾鹤西去,即便秦帝国有变,还有靠谱的继承人在位。那时候刘邦已是57岁的老年人,翻不出什么风浪来。项羽或许正当年,三十多岁是当打之年。可是,如果金瓯无缺,项氏起兵的阻力很大。如果主心骨还在,秦帝国的虎狼之师,不是崛起于草野之间的起义军能对付的。
项羽个人再勇武,能干得过秦帝国的百万雄师么?所谓秦始皇多活几年,有可能会被刘项干掉的,全是臆想。应该说,只要他还在,刘项就没什么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