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刘基比作张良,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王世贞评价刘伯温
刘伯温与诸葛亮
在现在的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谋臣,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那种令对手肝胆俱碎无比头痛的对手。
前者身处三国乱世,因刘备三顾茅庐赏识而出山,后来为刘备最后得成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为报知遇之恩尽心辅佐刘禅阿斗,耗散了自己全部的生命,最后落得星陨五丈原,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后者则是近三百年大明朝的开国谋臣,正是有了刘伯温的加入,朱元璋的君王运势和权谋愈发成熟。可以说,大明江山能打下来,刘伯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也正是靠着刘伯温的奇计毒计,才能令朱元璋在元朝末年这个乱世的角斗场上,破而后立、笑到了最后。当然,很多人会将这二者相比,不过要论他们谁更厉害的话,恐怕并不好评价。
毕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然而根据民间的一段野史传闻,却表明了诸葛亮的本领要大于刘伯温,为何会这么说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真正的王佐-武侯诸葛亮
作为一代传奇人物,诸葛武侯的一生或许并不算很长,但是作为一代名相和一代人杰,他都成为了后世所瞻仰的楷模人物。诸葛亮是琅琊人,因为父亲去世,与弟弟一起追随叔叔生活,于是便来到了荆襄之地。
后来,叔叔外出为官之后,他就在南阳隐居。当时荆襄多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听闻诸葛亮的事迹之后,想要和诸葛亮深入交流,结果解释这一次交谈奠定了诸葛亮的声名远播。
水镜先生司马徽与之交谈后,真可谓是心中万分震惊,将诸葛亮视为天人,直言此乃人中之龙。于是乎,诸葛亮的卧龙名号就这么打响了。
与之相匹配的,就是身为凤雏的庞统,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他们2人真可谓是极其看中与看好,更是直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
就连徐庶,在自己被迫前往曹营的时候,也都极力向主公刘备推崇诸葛亮,毫不避讳地说诸葛亮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在水镜先生和徐庶两人的极力推崇之下,诸葛亮的大名也在刘备的脑海中扎下了根。
自从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大名后,一直都对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十分上心,这才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虽然让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都心有不满,认为诸葛亮是在跟他们的大哥耍大牌,故意对刘备避而不见。
性情急躁的张飞,甚至准备去诸葛亮的草庐后面点上一把火,准备直接用一把火来整诸葛亮。终于,在等待了很久之后,诸葛亮终于是醒了过来。
得知刘备如此尊重自己,面对诚心诸葛亮深受感动,当即便在自己的茅庐内向刘备陈说天下之事,并且也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开始出山,关于这一次对话的内容,也就成为了后人口中耳熟能详的《隆中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着诸葛亮的投奔出山,刘备大为高兴,并且诸葛亮一出山,他就将孔明当做了自己的心腹,极为亲密,这一点让关羽和张飞深感不爽,甚至开始心生怨言。
刘备自然不会和自己的兄弟过不去,但也深知必须为诸葛亮立下权威,不得不对关张略加说教,意思大抵上也很简单,阐述了诸葛亮的能力以及诸葛亮的作用。
在刘备的心里,自己就是一条鱼,手底下虽然有些人才,但是都没有能有诸葛亮这般运筹帷幄的人才,自己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比鱼儿得到了水。由此,还为后世诞生了如鱼得水这一成语。
对诸葛亮的发掘真,可谓是刘备前世修来的福分,自从诸葛亮出山以后,火烧博望坡、赤壁红透半边天、计取荆州、入川征战,哪一场战役没有诸葛亮的参与,又有哪一场战役不是依靠诸葛亮的计策才取胜。
奈何,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在刘备为复仇之火蒙蔽了双眼之后,兵败夷陵,蜀汉几十年的家底毁于一旦。白帝城中,悔悟的刘备迎来了生命的终点,将自己的幼子刘禅托付与诸葛亮。
刘禅自此便多了一位“相父”,危急关头,又是诸葛亮苦心操持为刘备守住川蜀基业。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奈何,他终究还是带着遗憾在五丈原辞世,终年54岁,尽管武侯一生并不算长,但是武侯的故事却早已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唱,至今都是很多人的榜样。
诸葛亮去世的千年之后,我国历史上又有一位能人出生了,他的名字叫做刘伯温。从某个角度而言,刘伯温与诸葛亮是很相似的两个人,也因此后人喜欢将二者做对比。
傻眼的刘伯温
作为元末的名士,刘伯温原本也是元朝官员队伍中的一员,可他却不是一个奸佞之臣。恰恰相反,他生性就是那种耿直之人,看透了元朝统治集团的堕落昏庸。
深感元朝无望的他,毅然弃掉官职,选择了一条最安稳的路,回家隐居。在刘伯温看来,这是最为安全的一条路,能远离乱世的战火的同时还能远离混乱黑暗的官场,可谓是一举多得。
后来,朱元璋的义军打到了浙江一带,早已闻名的朱元璋力邀他出山相助。一番智勇斗争之下,刘伯温最终还是被朱元璋请出了山,做了朱元璋帐下的谋臣,也为大明王朝的近三百年气数立下了不朽功勋。
我们都知道,刘伯温素来以奇策谋略著名,在他为大明出谋划策的生涯中,他的才能也被很多人视为诸葛亮再世。于是乎,在长时间的众人吹捧之下,刘伯温自己也对诸葛亮开始有了不服之心。
他也想证明自己要比诸葛亮更强,根据一些民间传言、野史记载,当时刘伯温选择了一条作死的道路。他要去找寻“那在各类文献中都不存在记载”的诸葛亮墓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超过了武侯。
在花了很大一份气力后,终于刘伯温得以如愿以偿,他成功地找到了诸葛武侯之墓。可是,就在他恣意忘我的得意忘形之时,武侯墓中的五个大字却像是一把重锤一般,在他的脑袋上狠狠地敲打了一锤那样。
登时,刘伯温便傻眼了,因为墓室的墙壁上有着这样的五个大字:“只有伯温到!”。原来,在千年之前,诸葛亮就已经算到了今天所要发生的事情。呜呼!这短短的五个大字也就意味着,刘伯温永远都只能在武侯的阴影之下,他永远都不可能与武侯比肩,更不可能超越诸葛武侯那神鬼莫测的能力。
当然,这只是后人所流传下的一段野史而已,在任何的史料典籍中,都不曾记载有这么一段历史故事。只不过,凭心而论,刘伯温充其量只能算是霸佐,他与诸葛亮没法比。
他倒是很像汉初的留候张良,为刘邦出力奠定了大汉江山,不过刘伯温却也不及张良。张良深知急流勇退之道,但刘伯温不懂,为自己的晚年不幸埋下了祸根。
与霸佐相较,刘伯温尚且不足,就更不用说与真正的王佐诸葛孔明相提并论了,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
刘伯温身上总是比武侯要少了一些气质,他身上的那种仁德之气,也就是为什么刘伯温注定为霸佐,而做不得王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