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宗室待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两种群体来讨论。
第一阶段指国初洪武年间;第二阶段指永乐朝至明末。
先来说第一阶段。
朱元璋贫苦出身,尝尽人世间各种酸甜苦辣,对于自己的宝贝儿女全都疼爱得不行。
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主要是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王朝的覆亡,以及韩林儿、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败灭,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异常珍惜,又反复研究、总结了前朝各代的惨痛教训,如唐朝的灭亡,在于藩镇权威太重,兵权掌握在外姓人手中;宋朝的灭亡,是在外敌入侵时,孤援无助,以至于出现了靖康奇祸、厓山血泪。
所以,朱元璋决定封建诸王,让他们各据一方,手掌兵权,拱卫中央。
朱元璋的美好想法是:国家无事,天子与诸王和睦相处,天下融融如同一家;国家有事,诸王听命于天子,共抵外侮。这样,朱家天下就可以长存万年万万年了。
经过这样一番深思熟虑,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开始封建诸王,并沾沾自喜地对廷臣说:周朝实施封建,所以庇民,遂有八百年天下;秦朝废除了封建,则二世而亡。且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朱元璋还说,自己的封建制度,比古制更强,所谓“朕封诸子颇殊古道。内设武臣,盖欲藩屏国家,备悔御边,闲中助王,使知时务。所以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是也。
由此可知,洪武年间授予诸王的领地和权力是相当大的。
以晋王的领地而论,那是据有了战国时韩、赵、魏三国之全壤。
就诸王的兵权而言,中央设置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而按照明朝军制一卫五千六百人,三卫甲士约有一万六千多人。另外,亲王还有权节制封国内的守镇兵。
朱元璋以为,这么一来,大明王朝干强枝盛,江山永固。
再来看第二阶段。
燕王朱棣以宗支藩王的身份造反,一跃而成了天下共主,为了避免其他兄弟、或者后世子孙效仿自己的作法,他一改朱元璋朝屠戮功臣、让诸王典兵的做法,大封靖难功臣,把大批具有作战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作为加强中央政权力量的支柱,逐步解除藩王的护卫;从根本上改变了朝廷和诸藩在军事力量上的对比。
从永乐年开始,一直到宣德朝,这才全部解除完亲王的护卫。
亲王既不典兵,就不足以对朝廷构成威胁,当然也起不到朱元璋所寄予的藩屏国家的作用,而且朝廷又在政治上对其严加管束,“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最终使其成了一个“徒拥虚名,坐糜厚禄”的造粪工具。
不难想象,宗室们既不能涉足政治,又严禁从事士农工商农各业,一天到晚窝在王府里,能干什么事呢?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直言:“我明自靖难之后,待宗室其制愈严愈刻。在诸王之中乐善好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其实,对宗室来说,贪杯好色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了是一项任务。理由很简单,把这两件事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就可以多生孩子,多生孩子,就可以增加禄赐。
早在洪武九年二月,朱元璋郑重规划好了诸王、公主的岁禄:其中亲王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外加各种杂项。公主已受封者赐田庄一所,每年收租一千五百石。郡王岁支禄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及其他杂项。郡王的嫡长子袭封为郡王者,岁禄按始封郡王的一半支给;其他诸子年及十五,每位拨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如果单按这个规定算,郡王诸子仅得免税的永业田六千亩,那数代以后子孙分得的田产将会越来越少,最终会降到一般庶民的水平。
朱元璋当然不能容忍这种现象出现。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他作重定宗室年禄,要求政府按规定的标准把所有宗室的生活包下来,永远“不类齐民”。
朱元璋这个规定在一开始问题是不大的,但宗室子弟成几何级增长,到了明末,人数高达二十万多人,政府的负担就非常沉重了。
前面说了,明代宗室可以分两种群体来讨论。
第一种群体,是身为帝子的亲王。这些亲王在分封时禄赐丰厚,占有大批庄用,则积累的钱财富堪敌国。
第二群体,是血缘与帝脉较远、品级铰低的宗室,他们在明代后期因国家财政无力支付足额宗室米禄、又没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只能铤而走险,胡作非为,做出干纪败检、纠棍横剥软弱小民的丑事,由寄生虫演变成夺命吸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