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被误会千年的历史: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并非心软

“鸿门宴”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很多人都认为项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错失天下,最后自食其果,死在刘邦手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真这么看,那就太小看楚霸王了,对历史的了解也不够深入细致。

鸿门宴之前,形势是这样的:

刘邦拥兵十万,占领了关中。项羽则指挥40万诸侯联军,击败秦军主力后,挺进关中。刘邦在函谷关驻兵,阻挠诸侯军进关中。项羽攻破函谷关,兵锋直指刘邦,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大幕。

鸿门宴,就是在这个时候上演的。

很多人以为,刘邦之所以对项羽服软,是因为项羽太强。项羽确实强,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他放过刘邦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有自己的苦衷。

此话怎讲?

项羽麾下虽然有40万大军,但别忘了是“联军”,真正属于项羽的嫡系楚军只有10万左右,其余30万人是各路诸侯的大军。项羽虽然盟主,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帅。巨鹿一战,项羽震慑住了各路诸侯,取得了名义上的盟主。可是人心隔肚皮,要想真正稳住这些诸侯们,仅仅依靠威慑力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有强大的实力。但项羽和他的军师范增很清楚,仅仅凭借项羽自己的10万嫡系部队不够。如果在这个时候,项羽一意孤行,对刘邦发起攻击,那么各路诸侯很有可能选择作壁上观,等待刘邦和项羽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那么项羽有没有友军?

有,就是刘邦。

刘邦?

你没看错,项羽唯一的友军恰恰是刘邦。

为什么这么说?

刘邦和项羽有一个共同点,部队都是来自楚国的军队,都是楚怀王名义下的楚国大军。所以鸿门宴中,项羽要做到两点,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一,刘邦必须交出关中的控制权,这是底线,只有这样,才能给项羽和各个诸侯一个交代;

第二,刘邦必须表示出对项羽的臣服,这样才能让各路诸侯明白,项羽和刘邦是一体的。这样,刘、项的楚军就有20多万,加上项羽的绝世威名,才能震慑住几十万诸侯军,才能保证项羽的最大利益。

我们再来看看鸿门宴的真实结局,项羽收获其实特别多还非常大。

项羽不发一枪一弹,就从刘邦手中接收了包括秦国首都咸阳在内的全部关中土地。刘邦亲自来鸿门向项羽请罪,也表明了对项羽的臣服,表示了天下楚军是一家的态势,极大震慑了其他各路诸侯的野心。项羽也因此取得了分封宰割天下的权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人。

现在再回头去想想,项伯夜奔报信,何尝不是一场戏。作为项羽的亲大伯,他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外人背叛自己的嫡亲侄子?有可能,他就是代表项羽去和刘邦谈判的。刘邦派出的谈判代表正好是张良,并接受了项伯和张良的建议,选择了屈服和妥协,选择了向项羽臣服,躲过了灭顶之灾。项伯和范增,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和刘邦一起把这台大戏唱完,而项羽自己则是这场大戏最后的胜利者。

刘、项之争,虽然最后以霸王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但不能因为项羽最后失败,就武断地把鸿门宴归咎于项羽的妇人之仁。一个斩将夺军、杀人如麻的大将军,一个出色的政治人物,是不会有妇人之仁的。项羽的失败,更多是他后来的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仅仅就鸿门宴本身来说,项羽做得很出色,范增和项伯做得也很出色。

当年,项羽年不过是20多岁的小伙子,就成为宰割天下的第一人,壮哉。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