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李世民认为曹操是一个优秀的将才但没有帝王之才

曹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历朝历代很多人都留下了对他的评价,也有很多诗词里曾经提到他。李世民也不例外,贞观十九年(645年)的时候,他曾经表示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有人说李世民的这个评价中肯,也有人说这个评价过于自大。李世民做出这种评价一方面是承认曹操的将才,在军事造诣上有些英雄相惜的意思。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李世民对于曹操未能更进一步感到惋惜,且李世民自己“得位不正”,从某种程度上他又觉得曹操太“怂”,已然协天子令诸侯却仍奉汉为正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属于当婊子立牌坊,不如自己敢于担当!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后世主要是以《祭魏武帝文》来分析的,这篇文章说道:“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于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祭文虽然讲究客观,但一般也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偏高。贬古褒今、抒怀壮志则是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低谷期的“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又比如意气风发时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其实都不能看作客观的评价。

《祭魏武帝文》首先肯定了曹操的“匡正之功”,李世民认为曹操超越了伊尹、霍光这二位匡正能臣,但随即又点出了曹操“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的败笔,意思就是汉室已经覆水难收,你曹孟德还不及时取而代之,以至于天下三分,百姓陷入乱世之苦。但既然是祭文,又不能埋怨得太露骨,所以李世民将此败笔归结为天命,而非人祸,这是在给曹操留面子。

李世民其实一直就不怎么看得上曹操,因为他曾说过“深鄙其为人”,所鄙之处就在于“奸”。曹操乱世奸雄的名号贯彻古今,这是曹操乱世立命的资本,当然也是所有追求“圣贤”之君所鄙视的地方。换言之,李世民的偶像是尧舜之流,所以他对很多功业颇丰的帝王都有“恶评”,如评价隋文帝“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评价汉武帝“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李世民的评价确实很独到,他不去歌功颂德历史伟人,只是以史为鉴,看清古人的缺点从而修身自省,说明李世民比较务实。隋文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大一统,这些是人尽皆知的,但他心暗多疑的性格,是造成隋朝超越自身承受力大肆改革的根源。说起这个很多人都把锅丢给了隋炀帝,其实隋文帝在位期间,隋朝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为了迎合隋文帝而虚报人口、土地,以至于隋文帝时期的在册户籍、土地远超实际。隋炀帝继位后,看到如此丰厚的“家底”,能不好大喜功吗?

李世民

关于迎合帝王这方面,《贞观政要》也记载过一件事,当时有人建议李世民试探臣下,清除身边只会迎合的佞臣。李世民的回应则是臣民是否奸邪在于君王是否施政得当,根源不在于臣民,因此不会去试探臣下。也正是这个时候,李世民说出了那句“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李世民不光是鄙视曹操试探臣下的行为,他其实对于曹操的用人方式也有鄙视。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如《举贤勿拘品行令》所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李世民承认乱世时期的用人之道,但绝不认可这种任用方式。“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兼备,始可任用”。

这可能也是李世民认为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一方面原因,因为乱世必将是向太平时期发展的,要有帝王之道的发展眼光方为万乘之才,曹操在这方面未能体现出来。李世民在乱世年代招揽于秦王府的人才都成为其夺位成功的勋臣,曹操招揽的司马懿则成为曹氏政权的掘墓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在讨伐高丽途经邺城时,写文祭奠曹操,其中点评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这个时间段唐帝国的版图基本奠定,李世民也正在完成隋炀帝未尽的事业,军事上,突厥、吐蕃、薛延陀、高昌已逐一平定,李世民在四年前就放出了“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豪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军事成就是唐帝国建立之后达成的,要论一将之才,李世民在唐国公造反后就已然展现,李渊的三个儿子中,要说最会打仗的就是李世民,但如果没有更进一步成为皇帝,李世民是完成不了后续的这些军事成就的。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才有余”并不是狂傲之言。另外,曹操没能完成统一,也没代汉自立,确实没能达成万乘之功业。

曹操

但话说回来,曹操那个时代不具备自立的条件,根源是因为东汉末年的社会结构尚未打破重组,士族门阀心向汉室,曹操与颍川望族的合作是建立在“匡扶汉室”的基础之上,所以曹操晋魏王都出现了阻力,更别提代汉自立了。这个问题是由曹丕来解决的,但基础还是曹操打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建立在曹操的用人策略上,可以说曹操并不是没有称帝的能力,他只是没向上天再借二十年阳寿。

李世民玩政治的手段是否高于曹操并不好说,但面临士族集团的问题上,李世民的阻力要小很多,毕竟自己也是关拢集团的产物,不存在皇帝是姓什么的问题。只不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统统收纳了兄弟的妻妾,这些政治资源足够赢得整个关陇集团的支持,五姓七望(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问题也在重修《氏族志》、大兴科举等政策下慢慢解决,其实这些路数跟曹操当年如出一辙。

既然路数一样,李世民仍评价曹操“万乘之才不足”,说白了就是心里有鬼,我虽“得位不正”,五姓七望虽不与皇家通婚,我照样坚持做皇帝,你曹孟德难以逾越的那一步,我迈过来了,从结果而言,我就是强于你。而且在品行上,李世民追求的是千古圣贤,当然就看不上曹操那些诡诈之道,所以天命所归,曹操就是没有万乘之才,更无万乘之命,我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