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前秦内部矛盾突出而东晋则相对团结故王猛力阻苻坚南下

王猛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后人甚至称他“功盖诸葛第一人”,单从功业而论,王猛帮苻坚统一大半个中国,的确非常厉害。当时前秦帝国只剩下一个对手,就是偏居东南的东晋。然而,王猛临终前,却叮嘱苻坚不要攻打东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王猛何尝不想一统天下?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他去世前,两次给苻坚留话,核心思想很明确,简单粗暴点就一个意思:步子别迈得太大,小心自己内部崩溃。

第一次进言

宁康三年(375年),王猛病重。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代,面对难以应对的疾病,向上天祷告是常见的操作。为了王猛,苻坚亲自多次前往宗庙社稷祈祷,并派大臣前往全国各地叩拜各路河神、山神。其后病情稍有好转,苻坚更是高兴的大赦天下。

面对这一殊荣,病榻之上的王猛感激涕零,出于“报德莫如尽言”,6月,他上书汇报了自己的最后治国建议:“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

因为是正式的上疏,他用词文雅,引经据典提醒苻坚不要过于膨胀,要学习古代贤君小心慎微,不要好大喜功。

临终留言

同年七月,面对亲自来送行的苻坚,王猛在弥留之际,则没有丝毫顾忌了:“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字面来看:东晋是中原的正统,而且“上下安和”——即君臣团结,所以在自己死后不要打他们的主意。反之,铲除内部的各股势力才是当务之急。

苻坚、王猛的君臣关系,与刘备、诸葛亮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所以无需猜测王猛的遗言里会包藏私心,下面简单分析他的考虑。

王猛的用意

古时文人说话是很讲究的,不会那么赤裸裸,尤其君臣之间。王猛两次劝苻坚低调行事,不要贪图青史留名而战略冒进,主要是因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创业艰难。所谓“兵者、危道也”,虽然轻松拿下前燕慕容氏,实际上是趁着对方内政混乱、顶梁柱慕容垂出逃、民心思乱的机会,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其二,前秦内部矛盾重重。

苻坚是中国史上最胸怀最宽广的帝王。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对战败投降自己的各路势力,一律本着宽宏大量、来者不拒的态度,不仅大方地接纳,对其头领更是授予实权,无论羌族姚氏、鲜卑慕容氏以及东晋的降将,他都以“用人不疑”的态度把他们安排在军政要职;甚至手下有些东晋将领骂自己是胡人,苻坚也不以为意。

后来在进军东晋前,苻坚早早地安排人在长安修建了几栋大宅子,说是要给今后投降的东晋皇帝以及宰相谢安住的......

但在弱肉强食、以力量分高下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苻坚只有恩、没有威的的“圣人”举动,各势力并不领情,打心底里都巴不得前秦王朝完蛋,自己趁火打劫、另立山头。王猛作为苻坚的大总管,与各路牛鬼蛇神打交道,对此一清二楚,所以才试图通过“金刀计”除掉慕容垂,可惜功亏一篑。在弥留之际,他再次提醒苻坚,就是出于对这位皇帝性格的了解。

其三,东晋空前团结,实力雄厚。

随着北方统一,蜀地也被前秦拿下,本来勾心斗角的东晋朝野各大家族放下宿怨,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如:同年五月,王家的顶梁柱王坦之去世前,给另外两大家族谢、桓写信:“王坦之卒;临终与谢安、桓冲书,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

当时东晋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在就掌握在王、谢、桓三家手中。别看这些士大夫平时掐得头破血流,面临灭顶之灾时,往往会空前团结。

同时,虽然在国土上东晋占下风,但长期以来在技术、制度方面并不逊色,在兵器、装甲、作战设备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再加上地理上的天堑,此时的东晋并不是软柿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地利、人和两方面,前秦都落后于东晋,所以王猛才多次劝说苻坚不要求快,而要求稳,先安内、再图外。

王猛的平生夙愿,就是要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他当初不跟随桓温南下、留在北方静待富贵的原因。如果苻坚能在自己打下的基础上一统天下、结束混乱,他也能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

况且,苻坚虽身为氐族贵族,但在长期的儒家教育下,他早就与汉族士大夫没有区别,在他的支持下,通过王猛的改造,当时的前秦已颇具“衣冠之风”。所以认为王猛是因为考虑民族问题才不赞成攻晋的说法,并不成立。

后来的历史走向一如王猛所料:苻坚失败后,北方各族趁势自立门户,中原再度混乱不堪,生灵涂炭;东晋朝廷度过最大危机后,又开始狗咬狗,立下大功的北府兵也被政客当成了棋子,令人扼腕叹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