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陷,直接导致了北伐的失败,马谡按照军法应该被处死。但是如果诸葛亮要保他也是可以的。于公,蜀国人才匮乏,而马谡确实有才,饶他一命戴罪立功并无不可。于私,马谡那个战死夷陵的哥哥和诸葛亮是非常好的朋友,而诸葛亮也将马谡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马谡可以说是季汉基本盘,荆州派系第二代重要人物。
当初诸葛亮为了这战做了很多的准备,如果街亭马谡守住了,那么马谡将能凭借这个大功劳,慢慢获得成为诸葛亮继任者的功绩和威望。但是很可惜,马谡这个人确实如刘备所说,不堪大用,街亭兵败的后果实在是太过严重,并且有两个事让马谡必须得死。
其一,街亭作为要冲本来应该是派一员像魏延、吴壹之类宿将来把手,但是诸葛亮没有选择魏延他们而把这个担子给了马谡,还为他安排了很多大将辅助他。这就是为什么之后诸葛亮要自贬三等的原因,因为他是马谡的举荐人。其二,马谡在街亭也没有按诸葛亮指示的战略战术方向来部署防务,自己独断专行导致了街亭的失陷。这样的话可就不单单是兵败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了诸葛亮时代执政根本问题,即依法治蜀。
我们要知道蜀国的政治派系很复杂,各方利益平衡是一个大问题。如何把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平衡好非常考验执政者的政治智慧,诸葛亮面对这纷繁的派系纷争在荆州派主导权不变的前提下提倡依法治蜀。用制度法规来整合三派,这个举措确实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季汉资源整合的效率可以说是最好的。而街亭的兵败现在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法外容不容情的问题了,而是检验诸葛亮依法制度的决心的问题。
因为诸葛亮违规提拔了马谡,而马谡是违背了军令使得街亭失陷,并且导致了为这次北伐做的所有努力全部白费。如果这时诸葛亮法外开恩,饶过马谡,那么蜀国的法制的信用基石就会崩塌,继续推行依法治蜀便会遭到三派的共同抵制。国力本来就最孱弱的蜀国如果还陷入这种局面那么根本就别谈什么北伐中原了。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其实没有选择,只能选择含泪杀了马谡,并且自贬三等以示蜀汉法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