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唐太宗和玄宗谁更有能力?不能因为安史之乱就把他贬低

评价历史还是需要动态地看,不能看最后几年。李世民当皇帝比李隆基时间短、岁数更年轻,但即使如此,李世民晚年也是错误频繁。人当皇帝时间长了,一言九鼎惯了、当皇帝生怕别人篡位等久了形成一种思维,都会在晚年犯大错误。从整体看,李隆基比李世民不差。

当然,从整体上看,李世民属于“成功的帝王”!否则,朱元璋也不会选择他作为唐朝的代表,作为五位主祭祀(其他四位是汉高祖、光武帝、宋太宗、元世祖)之一。李隆基属于“毁誉参半”的皇帝。但从能力上说,二人不相伯仲。

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奠基性”人物,二人都非常狠、都主导过政变杀过亲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隆基非常像李世民。其实,唐玄宗的才能不输唐太宗,有人说二人没法儿比,一个是开创基业,一个是败国毁家。

首先,李隆基做皇帝44年,难道就只有“败国毁家”?

其次,这种观点纯粹拿结果说事儿,丝毫没有顾及历史是有发展的;

最后,唐玄宗如果没有过人之处,也就不会有“开元盛世”了,而且从唐朝发展看,其治国能力是比较高的。

唐太宗的奠基性在于对内对外,特别是对外形成“天可汗”。

虽然,唐太宗因有玄武门之变,以及因为京杭大运河等对隋朝特别是隋炀帝评价抬高趋势,近年来有些人对李世民做过各种黑。然而,有一点你不可能否认。

唐高祖时期的唐朝,面对突厥力量是弱势的。正是李世民在626年在“渭水之盟”中,用暂时的妥协,换来4年后唐太宗能够灭掉东突厥。再过20年,唐高宗又灭西突厥。从而使得突厥民族从“统一政权”变成分散性威胁。

在国内上,因为唐太宗用人得当,特别是对“舟水理念”的惧怕,在民生、经济发展上都有很好的发展,否则就不会有“贞观之治”。

唐玄宗的“奠基性”贡献,则是让大唐重回“李姓”,这无异于“第二次创业”。

唐高宗和武则天“二圣共主”的最终结果是武则天称帝。武则天的狠不用说了,长女、两个亲生儿子都不明不白地死去;三子、四子都被武则天“吓出了毛病”。在此情况下,李隆基能够活下来,就证明其并非“一般人物”。

武则天被“五王”赶下太后,李氏天下其实仍然很危险。正是因为李隆基暗中联络忠于李氏、内联禁卫军官员逐渐发展自身势力,才能最终剿灭韦皇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从政权统治上说,唐玄宗于李唐有大功。

李隆基比李世民的能力更全面。

李氏夺取天下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摘桃子”型。它是在继承隋朝的前提下,逐渐统一天下。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有某种“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应对李建成、李元吉上,李世民在军界的地位是他们无法比拟的。

李隆基则不一样,李隆基是“李氏嫡系”但更多的只是“李氏”之一,能够与之抗衡的人很多。最重要的是,李唐本身“儒家不占统治地位”,“忠君”思想比宋明清差远了。在武氏家族掌握大权三十年情况下,李氏皇族在军权上并不占优势。

李隆基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是安史之乱,简单地说说李隆基和安史之乱吧。

安史之乱是“唐朝转折的巨大事件”,它之所以爆发,李隆基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但“安史之乱”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首先是均田制彻底完结,府兵制被募兵制彻底替代。将领开始管兵、掌兵,自然会产生“变”的思想。

其次是因为李林甫和李隆基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将领掌兵,这样可以防止他们插手政治。但却忘记了,边关将领作为军队主力看到自身威胁、推翻唐朝可能性的时候,更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再次,李隆基本身对于权力的高度自信,导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专权,迟早会有人反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的,李隆基的瞎指挥更使得战乱被平灭的时间被延长、战乱程度更加激烈。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本身的能力应对安禄山还是可以的。哥舒翰等人之所以失败,主要就是李隆基强令要求要尽快消灭安禄山,从而在叛军热情高涨之际与敌交战,最终战败。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但不是造成二者的主要原因

李隆基问题多,但他之后的皇帝们,特别是他的儿子肃宗和孙子代宗,其治国、治军能力还不如李隆基呢。他们的一些作为才是造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军权过重,皇帝为了削权重用宦官,宦官为了自身权力要控制皇帝就必须消灭身边拥护、忠心于皇帝的人。

比如在“安史之乱”中,他们就重用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而这些宦官的瞎指挥造成许多不该有的战败,更有甚者“安史之乱”被平灭后,宦官对忠于皇帝的人下手。

“安史之乱”后,本该“修生养息”与“秋后算账”——对叛乱将领进行清算相结合,这时的情况和“七国之乱”后景帝、汉武帝面临的情况就很相似了。

但皇帝却对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一大批忠于李唐的将领开刀,结果造成各地藩镇无论忠于或不忠于李唐的藩镇全都开始自保、不听召唤。

正是因为皇帝重用宦官剪除忠于唐朝的藩镇,造成宦官专权。此时再加上吐蕃地进犯,攻占长安更使得藩镇割据问题更加严重。这些事情之后,每到文宗、武宗等即将要消灭藩镇割据的时候,宦官势力宗室突然出现破坏大事。

为什么?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两者结合或互相存在,才是它们长期能够各自保持权力的基础。这才是为何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总是无法消灭的根本,宦官专政只要控制皇帝就能取得一切,因此,皇帝能否控制全国,他们是不关心的。

因此,对于李隆基能力高低,应该从全方位而非仅一点(尽管这点确实很重要),去评价一个人。

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中,元朝有何价值,因何而败

澶渊之盟与仁宗极盛,北宋繁盛与幽云在哭泣

如果俾斯麦在1850年做清朝皇帝能扭转乾坤?答案是否定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