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诸葛亮是野心家?看看东晋桓温,便明白:专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公元349年——公元353年间,东晋朝廷进行了3此虎头蛇尾的北伐,其中褚裒(pou,二声)北伐一次,殷浩北伐两次。这三次北伐的目的与其说是收复中原,不如说是为了打击桓温。

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死于东晋初期的苏峻之乱。桓氏的重担就落在了15岁的桓温身上,也正是过早接过家庭重担的经历,培养了桓温坚韧的性格。

史书记载桓温受到当时庾氏掌门人庾翼的欣赏,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有着北伐中原的愿望吧。不过庾翼应该是防着桓温的,因为当庾翼从襄阳出发,开启北伐的时候,桓温驻守的却是长江下游的盱眙。

当时的东晋有一句流行语:权臣镇荆襄,中枢保扬州。也就是说扬州附近是建康的传统势力。庾翼的权力虽大,但不过是荆州、益州等长江中游地区。他对长江下游的扬州,控制权应该是极低的。

这或许说明,桓温早已投靠了中枢朝廷。这一点,在庾翼死后也得到了验证。

公元345年,庾翼病死。他死前本来想将自己的权力转交给自己的儿子庾爰之,不过被何充阻止。

庾冰死后,庾氏在朝廷中枢失去了话语权,也就是说庾翼对荆州的安排已经没了决定权,只能眼睁睁看重荆州刺史落入别人的手里。

何充推荐的人便是桓温。庾氏虽然拿不到荆州刺史,但庾氏在长江中游的势力还是十分强大的。因此被派去荆州的人,必须是有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而桓温正好是这样的人。这时候的桓温或许算是世家的代言人吧。

当时东晋的朝堂还有一股势力,这股势力也算是两股势力的组合——外戚与皇室司马氏。穆帝才不过两岁,太后褚氏便获得了临朝的机会。而太后外戚一系在朝中的人便是褚裒。

司马氏的代表人物便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幼子司马昱,现在两岁皇帝司马聃的叔叔。宗室的力量要比在司马睿时期强很多,最起码他们也能扶持人出来打擂台了。他们推举的人便是殷浩。

公元246年三月,褚裒推举殷浩为扬州刺史,外戚势力(将司马昱也归为外戚)掌控了长江下游。

世家掌控荆州权力,外戚则掌控扬州,东晋蛋糕算是划分完毕。但是他们漏算了一点,那就是桓温的想法。

桓温不是一个甘心当傀儡的人。当他看见东晋朝廷又拿出平衡的套路,便知道需要另外想法破局了。

桓温的破局方法不外乎对五胡开战,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不断攫取权力。但如何获得最大的成果,才是桓温首要考虑的问题。

桓温有两个选择,一是北伐后赵,二是西攻成汉。这时候后赵石虎还活着,其实力不是桓温一个人能对付的。与之相比的成汉则处于下坡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桓温就瞄准了成汉。

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整顿荆州兵马,开启了西上成汉的灭蜀战争。桓温的伐蜀行为,其实已经表明朝廷失去了对桓温的控制,因为桓温根本就没求得东晋朝廷的同意,便出征了。

哪怕东晋的那些世家不高兴,对此也无可奈何。对桓温来说,灭蜀也是一场冒险,因为此时的他刚刚接收荆州不久,兵力不多。因此他不得不用“直捣成都”的方法,来增加自己的胜算。

公元347年三月,桓温攻破成都,成汉皇帝李势投降。成汉这个自永嘉之乱(304年)便割据蜀地的政权自此灭亡(成汉势力彻底消亡是在349年)。

灭一国之功,自东晋偏安江东以来何时有如此大胜了?桓温的威望在东晋可谓是一时无两。但这时候的桓温没有权倾朝野的实力。他能灭蜀在于其制定的“斩首”战略,而不是实力碾压。

桓温无法左右东晋朝堂,东晋的权力中枢也无法管桓温,双方就这么僵持着。桓温只能继续在荆州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东晋中枢若要抗衡桓温,只能在对外军事上取得胜利。掌控长江下游的东晋中枢,只能开启北伐。

这时后赵的石虎去世了,褚裒认为这是上天在帮他,于是他决定北伐。这时候世家没得选择,只能支持褚裒北伐,毕竟若再放任桓温成长,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后赵虽然大乱,但仍不是褚裒之流能对付的。褚裒的北伐彻底失败。他自己也过不去损兵折将的坎,最后忧愤而死。世家北伐的重担落在了殷浩的身上。

殷浩不同于桓温。他俩虽然一开始都是棋子,但桓温跳出了棋盘,成为了棋手。殷浩仍被世家(司马氏)控制。背后有了牵扯,殷浩做事就有了顾忌,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不高。殷浩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最后落了个被废为庶人的下场。

东晋朝廷自己组织的三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桓温的北伐再也无人可以阻止。你自己玩不好,难道还不让别人玩?做人不能太无赖哦!

若说桓温一开始就奔着独揽大权的目的去的,我是不信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理想”。就好比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愿望可能便是“不用上学”。

桓温初始或许就是为了收复中原,但实际情况不允许,有着太多的绊脚石。他要做事,就得揽权,揽权之后才能继续做事。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环。

桓温揽权是为了集中资源北伐,到了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实打实的野心家。诸葛武侯被人诟病的也是专权,但他若不能集中蜀汉全部实力,如何才能对抗占据天下半壁江山的曹魏?

揽权不过是手段,通过整合资源完成自己北伐的目的,才是诸葛武侯的打算。桓温也是如此。只不过武侯一直以人臣自居,桓温则在屡次失败后,放弃了心中那块坚持。

所以啊,有些愿意做事的人,便会成为他人眼里的野心家。毕竟你做了这么多事,是闲得慌吗?还不是为了揽权。

看一个是否是野心家,而是看他专权后做了什么事。诸葛武侯专权一生,却始终为北伐而努力,这算是一个野心家吗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