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韩信只是纸上谈兵,并无实战经验,却为何能成为“兵仙”所向披靡

在古代的战场上,领兵打仗是一件非常考验自己能力的事情,而我们都知道,汉初大将韩信成为了一代天骄,战无不胜。这里不禁有人会问,韩信并无实战经验,与战国时期的赵括一样,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赵括“纸上谈兵”,而韩信却成了“兵仙”呢?其实从两人的某些细节上我们就能看出差别来,韩信之所以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兵仙”,有几个关键点是赵括所不能及的,而这也正是“战神”与“战渣”的差距。

先说赵括,他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小熟读兵法,有丰富的分析和谋划军事的经验,甚至连他的父亲赵奢也不是他的对手,算得上是一个有潜力的帅才。而且赵括曾跟他父亲等参战多年,但却没有独立战斗的经历,而这就是致命的缺陷,也是至败的直接原因。赵括可以说是一个在父亲严密保护的雏鹰,明明早已是展翅高飞的年龄,却一直窝在家里,不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就连赵相蔺相如也不看好赵括,曾表示他空有兵法理论,但不知变通,而战场上最重要的就是机变。

后来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兵败身死,而且使四十万赵军全军覆灭,此事也成为了赵括的一个历史污点,被冠上“纸上谈兵”的成语。要知道赵括本来就缺乏实战经验,更要命的是,这场赵括的“处女秀”面对的竟然是秦国虎狼之师,又是战国第一名将白起,白起面对初出茅庐的赵括,感觉就像“狮子搏兔”一般。而结果也在意料之中,白起用诈败之计,引诱赵军进入圈套,赵括果然上当,队伍被秦军拦腰截断,分而歼之。这还没完,之后赵军的粮道也被秦王以举国之兵所断,相当于断了赵括的后路,最后赵括进退两难,只能战死于乱军之中。

再看韩信,众所周知,韩信在没有投靠刘邦之前是跟着项梁混的的,而且只是一名小卒,在部队中打仗,虽然韩信没做统领,但是多多少少会注意到军队中一些重要的事情,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经验,正所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项梁死后,韩信又跟着项羽做了一个小官郎中,而“郎中”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项羽身边的侍卫,久跟在项羽身边,因此韩信必然耳濡目染,听取了一些作战打仗的方略。

而且我们要知道,韩信是从底层做起的,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选手,他最了解的当然是小卒的心思,在带兵打仗时,韩信能够知道自己军队的优劣,据此在做另一步打算。比如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知道自己军中的兵卒是散兵流勇,如果用他们不让他们各自为战,很多人肯定会逃跑,只能背水才能胜利。这不仅是韩信对于兵法的变通,也是他善于用兵的成果。反观赵括,讲谋略兵法一大串,但他却不懂军心人性,只是刻板的实施自己的想法,不会客观的分析,当时的局势,所以才会被人们称为“战渣”。

韩信后来在被刘邦拜为汉军大将军之后,当即和刘邦相谈甚欢,还留下了著名的《汉中对》。《汉中对》是指导楚汉战争的纲领性文件,韩信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为刘邦制定了“东向而战,还定三秦”的战略决策,紧接着他用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指挥汉军打败章邯,夺取关中,从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总的来说,同样缺乏经验,韩信却熟悉战场,而且熟读兵法的韩信在发动每一场战争时,都会深刻剖析,敌我优势,利用心理战术,稳军心破敌心。而赵括只是一味的探讨兵法,并不了解军队的重要性,固执己见所以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其实,以赵括的能力,完全没必要上战场打仗,做个顶尖的好参谋绰绰有余,但他非要去干自己并不擅长的带兵,失败肯定是必然的。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将其发扬光大,也一样可以很成功。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