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如果不杀晁错,汉景帝还能平定七国之乱吗?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汉景帝、晁错、叛乱的七国之间的关系。

刘邦建立汉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分封的异姓诸王,比如韩信、英王、张耳等人,很快都被剿灭。为了巩固统治,刘邦还杀了一匹白马来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在他看来,以后的诸侯王都姓刘,不是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侄子,这样就可以“千秋万代”了。

“白马之盟”被吕后短暂地打断过,在吕后死后又恢复了。但是刘邦的诸侯王儿子们,和下一位皇帝就只是兄弟关系,再往后就是堂兄弟、族兄弟,血缘越来越疏远,关系越来越不密切。

同时,新一任的皇帝也要生儿子,皇帝掌握的土地财富各种资源也要分封,中央的实力处于不断的削减之中。而原来的诸侯王们,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缘故,基本上可以把王国完整地传给一个儿子,王国的实力不会削弱。

到汉景帝的时候,他意识到诸侯国实力太强,已经对中央形成的威胁,于是采用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进行“削藩”。

熟悉历史的朋友,对“削藩”这个词语,恐怕不会陌生。后世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也曾削过藩,先成后败,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明建文帝也曾削过藩,干脆引发了“靖难之役”,换了皇帝;清康熙帝也曾削过藩,引发了八年的三藩之乱,但终于获得成功,长治久安。

毫无疑问,削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削藩能否成功,并不是由于“削藩”本身的是非对错,而是由中央、地方实力对比决定的。汉景帝的时候,中央对地方并没有绝对优势,所以当七国诸侯发生叛乱的时候,汉朝朝廷节节败退,一时难以支撑。

诸侯攻击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是正义的、有理的。所以七国打出了“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意思是我们对皇帝没有恶意,只是针对晁错一人。

这样话,当然是政治口号,汉景帝不相信,七国诸侯也不会相信。可是,你别说,还真有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真的相信这个口号。毕竟那时代文化教育不普及,老百姓不学政治学。而明确提出“清君侧”口号,还是历史第一次。

为了平息众怒,为了掌握舆论,为了暂缓叛军攻势,汉景帝听从袁盎之计,公开腰斩了晁错。

晁错一死,七国的叛乱也就失去了名义上的目标。但是前面说了,七国的目标当然不是晁错,所以也不会因为晁错之死而停止反叛。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失去了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汉朝朝廷赢得了珍贵的喘息之机。

利用这一时机,汉景帝任用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叛乱被平息。

晁错之死,为汉景帝赢得了舆论上的支持,但打仗是要凭实力的,舆论到底只是辅助;晁错之死,也为汉朝朝廷动员军队赢得了时间,但七国之乱总共才三个月,赢得的时间也实在是有限的;晁错之死,是给汉景帝带来一些好处,可是这些好处都只是枝节,不足以影响历史进程。

晁错之死,并不是全无价值。可是如果他不死,七国之乱也会平息,汉朝中央集权也会加强,历史走向也不会改变。

——这些道理,汉景帝不懂吗?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既然明白,为什么还要杀晁错?

嘿,晁错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削藩的建议(晁错还给景帝提出了其他建议,但是最直接、最快速、对巩固统治最有效的,当数削藩一计)。现在方案已经采用了,这个人剩余的价值已经不大了。

用他一条性命,去换取舆论和时机,有什么不合算的?

至于师生之谊、君臣之情,以及个人的功劳,汉景帝才不在乎呢。

编辑: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