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赵执信因长生殿而断送了功名吗

在山东博山,出城东门,有一条南北狭长的山谷,名叫秋谷,它东依荆山,西靠峨岭,双峰耸翠,范水中流。站在谷口的后乐桥上一望,真有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灵山秀水曾养育了清初的著名诗人赵执信。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国丧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漫游南北,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遗著有《饴山集》《谈龙录》、《声调谱》等,晚年退居别墅因园。

赵执信,应读为赵执信(shen)。"执信"二字,语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信"音shen。通"伸",同"身"。周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为六瑞之一,刻人形,作伸状;躬圭,刻人形,作屈身状。盖因爵位不同,而所刻不同形象以辨别之。

其家乡后于雍正十二年改为博山县,系今天淄博市博山区。赵执信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赵振业,明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以后,作过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庚进士,入清以后,官至福建按察使。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只是一个拔贡;父亲赵作肱,仅是一个增生。他的岳父是同里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长子孙宝仍,其官职为光禄寺主事。他的岳母是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

赵执信三岁进入家塾,如鱼得水,终日诵读不倦,其父赵作肱怕他过度劳累,伤了身体,与塾师商量,每日规定几次歇息时间,并找了两名本家孩童伴读,歇息时和他一起玩要。

在家塾里,赵执信学问大进,不到两年便记熟了“四书”和《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还背诵了大量诸子百家的文章。学习写诗作文,也是一点就通,教他的儒师赞不绝口,常对作肱说:“从未见过这样聪颖的孩子!”这期间,常有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前来造访,都愿一睹神童的文采,或求字画,或传抄执信作的诗文。然而赵双美、赵作肱父子,深知王安石《伤仲永》的感慨,怕误了赵执信的学业,很少让他见客。

赵执信八岁这年秋天,原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辞官还乡,在颜神镇家中举办乡谊酒会,致书赵作肱,请他携执信一同赴会。

这天,颜神镇大街孙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来赴会的有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有腰缠万贯的豪绅巨贾;有久负盛名的骚人文士,大家齐集一堂,飞怀传盏,高谈阔论。

赵执信的在场更使宴会增添无限情趣。先是有几位宾客出一些风、花、雪、月的题目让他作诗,执信无不应声而就,且时有奇句出现,不时引起阵阵喝彩声。最后孙廷铨老人指着窗台上的一盆白海棠为题,让他作海棠赋。只见小执信略一沉思,旋即朗声诵道:“碾冰为土,凿玉为盆,秉梅花之精魂,含梨蕊之清芬……”一语出口,惊动四座。接下来执信又颂扬了白海棠的高洁,并借以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廷铨老人不住颔首捋须赞曰:“远大器也!远大器也!”说完亲自作主,把自己长子孙宝仍的女儿许配给执信。赵作肱连忙率执信拜谢,众宾客无不拍手相贺,尽欢而散。

自参加乡谊会后,赵执信名声远扬,他读书也更加用功了。到十三岁时,家里人采纳儒师的建议,让他参加童子试。执信不负众望,一举考取秀才,全家置酒庆贺。

赵执信十七岁时,正是大比之年。赵执信第一次来到名城济南参加乡试。只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风光秀丽名不虚传。他游览趵突泉,泛舟大明湖,寻幽千佛山,听涛黄河岸。陶醉在灵山秀水间,时时吟诵诗句寄兴抒怀。好客的济南,以她特有的柔情接待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知识分子。

考试完毕,贴出了大榜,省衙门前人声鼎沸。话题很快便集中在第二名举人赵执信的名字上。有的羡慕他年轻中举,有的则怀疑他行贿作弊,特别是一班落榜的当地执绔子弟更是吵闹得厉害,他们不相信这个乡巴佬能考出这样好的名次。

为了压服口声,主考官破格将赵执信的考卷抄出贴在大榜旁边。这一招真有效,人群一下子被赵执信的文章所折服,纷纷传抄诵读,一时间,济南城里的纸张价格竟涨了一倍!

第二年春天,十八岁的赵执信赴京都应考,经过会试殿试,中了进士,并被选入翰林院,年轻的赵执信科场得意,名满京华。当时同入翰林院的名士,毛奇龄比他大三十九岁.陈维崧比他大三十七岁,朱彝尊比他大三十三岁,这些老前辈都非常赏识这位青年知识分子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交。

一连几年,赵执信仕途顺利,他二十三岁便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宫,二十五岁又晋升为右春坊右赞善,这期间他的文名大振,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诗人,如洪升、查词琏都与他结为挚友。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至二十八年(1689),赵执信在这期间创作的诗集定名为《闲斋集》,搜集诗歌有四十六首。其中地五言古诗《赠李生》通过对李生地临别赠言,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地厌倦和对未来政治风波地预感。五言律诗《蝉》,她描绘了蝉地生活地清苦,孤寂和环境地险恶,作者写"蝉 " 实际上是在写自己。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非常赏识赵执信的才华,"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清史稿·赵执信传》)。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黄叔琳《赵执信墓表》),"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订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陈恭尹《观海集序》)。戏剧家洪升更把他比作文采风流、光彩耀人的元代名士赵孟頫而引为挚友。当时文坛最负盛名的王士祯曾写诗赞道:"松花谡谡吹玉缸,挥毫三峡流春江。未论文雅世无辈,风貌阮何谁一双。"据《乡园忆旧录》载,其父赵作肱曾应试青州,点名人,学使呼至案前,称贺说:"不必作文,汝以子贵,受封编修矣。"

然而赵执信的政绩文名,也招来了一些显贵们的嫉妒,正当他踌躇满志欲一展雄才的时候,却遭受到统治集团的无情打击.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天,赵执信收到好友洪升的请柬,约他在华盛楼观演《长生殿》,这是洪升写的新剧本,由京师演技最高的“内聚班”演出。应邀赴会的同僚好友五十多人,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观剧。窗外风清月朗;台上琴声悠扬。扮演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演员细腻生动的表演,把人们带入一种柔美缠绵的艺术境界。直到月上中天,戏方收场,官员们都纷纷向拱升祝贺剧本的成功。

第二天一早,赵执信还没起床,洪升便赶到他的寓所。二人来不及寒暄,洪升面带惊色曰:“出事了!”

赵执信边起边问:“何事?”

“观剧一事被给事中黄六鸿告发了!听说名单上第一个就是你。”

“告到哪里?”

“西曹。”

赵执信记想上次论诗,当面指出黄六鸿诗中浮华的毛病,得罪了龌龊小人,便说:“姓黄的昨晚没在场,不知底细,咱们尽量不要连累别人。”

“嗯,”洪升说,“今天西曹可能要审理,我回去准备一下。”

洪升刚走,西曹便派人来传赵执信,赵执信随来人来到西曹。

“赵大人,昨晚的戏演得好吧?”西曹长官面带冷笑。

“很好。”赵执信平静地回答。

“佟皇后丧期末满,张乐欢娱不太合适吧?”西曹长官单刀直入逼向执信。

赵执信不语,心中气道:“假正经!前天你不也偷请戏班演过戏吗!?”

西曹长官又问一同看戏的还有谁,执信矢口否认,西曹暗中向执信索贿,也被断然拒绝!赵执信软硬不吃惹怒了西曹,加之执信平时恃才傲物得罪了一班权贵,他们乘机添油加醋,要西曹严惩赵执信。

且说长生殿案发后,赵执信还认为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巳,哪里料到这班权奸竟玩弄起借刀杀人的伎俩,他致书吏部,声称突患眼疾双目失明,请求辞官回乡。

当时朝中派系斗争复杂,各派互相倾轧。黄六鸿受派系头目的唆使,密告西曹曰:“吾观赵某眼疾有诈,有一法可探知虚实。”于是他如此这般说出一条毒计。

第二天,西曹提审赵执信,只见堂上放一口大锅,里面盛满了烧开的豆油.等赵执信用竹竿打道蹒中山而来,便有两名差役走上前去,架着执信从滚油中淌过。只听执信惨叫一声昏迷过去。

为了掩盖其滥用刑具的罪责,西曹匆匆宣布革去赵执信的官职,派人把他送回寓所。

且说赵执信回到寓所,换下靴子却安然无恙!原来黄六鸿的毒计被一位在西曹任职的官员偷听到了,这人便是赵执信任山西主考时中举的田存俭。他入仕后对赵执信的感情一直很深,当晚听恩师有此大难,便连夜赶到执信寓所送信,并帮助恩师想出了一个应对的法子;在长筒靴子上刷几层大漆,外面又贴上一层布,瞒过了西曹。

为了防止黄六鸿等再下毒手,赵执信便带领家人急速离京,一面派人用快马赶回山东家中,假说自己已死,让家里置棺出殡,一面换了便装绕道还乡。果然,黄六鸿一伙仍怀疑赵执信眼病是假,派亲信到山东青州府颜神镇赵执信的老家打探。来人走到赵家一看,家里正披麻带孝给赵执信出殡,使回京复命去了。

从此刚刚二十八岁的赵执信使结束了十年的仕宦生涯。

当时京都曾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对他的才华和遭遇表示惋惜:“秋谷(赵执信的字)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赵执信被罢官后,同年初冬离开北京返家时写下《出都》诗:"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从削职还乡到六十三岁是赵执信的漫游时期,期间,除断续家居外,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他东至黄海,西到嵩山,南到广州,北至天津。游历的地区除山东外,有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前后到过五次,最后一次竟在苏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游,使他逐渐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他由官场的黑暗逐渐认识到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反映虫灾的《纪蝗》;反映水灾的《大堤叹》、《碧波行》;反映旱灾的《纪旱》、《久旱》;反映雹灾的《刈麦二十韵》。反映农民暴动的《氓入城行》则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顶峰。在诗歌理论上,他对王士祯的"神韵说"持不同见解,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诗话《谈龙录》里。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岁的赵执信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返回故里。次年,退居因园。雍正十一年(1733)冬,赵执信病目致盲,不能复见文字,目盲以后,诗歌创作仍然不断,他在乾隆九年的(1744)年秋的《题幼子庆赋稿》中说到:"余盲目病废十二载于兹矣"。在这十二年间,他的诗歌、文章全是口述其子,然后再由其子执笔记录,直到是年十一月以八十三岁高龄卒于故里。

赵执信有六男四女十个孩子,小女儿赵慈长于吟诗作词。《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将赵执信、赵慈父女与东汉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并论,评价甚高。

赵执信的著作已经刊行的有《饴山诗集》十九卷,《饴山文集》十二卷,《诗余》一卷,《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两卷等。

晚年退居别墅因园。家藏书极多,"饴山堂"藏书楼中,图籍插架,古文集最丰。卒后,其藏书归于李文藻。著有《因园集》、《饴山堂集》、《声调谱》、《谈龙录》、《礼俗权衡》等。

现录赵执信诗十一首与大家共赏:

【萤火】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昭阳湖行书所见】

屋角参差漏晚晖,黄头闲缉绿蓑衣。

倦来枕石无人唤,鹅鸭如云解自归。

【望匡炉不可见】

香炉烟散半湖云,舟入荷陂水又分。

却羡沙头双白鹭,潜随明月过匡君。

【金陵杂感六首(选一)】

深宫燕子弄歌喉,粉墨尚书作部头。

瞥眼君臣成院本,输他叔宝最风流。

【归舟】

望齐门外望青州,一室欢声入棹讴。

十幅风帆半城月,最难图画是归舟。

【晓风鸢学江东体】

节候迁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见纷纭。

偶缘涂饰能成质,才有因依便如云。

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

伤鸿病鹤知多少,息羽垂头合让君。

【寄洪昉思】

垂堂高坐本难安,身外鸿毛掷一官。

独抱焦桐俯流水,哀音还为董庭兰。

【即目】

烟外风翻数点鸦,板墙欹处夕阳斜。

空庭客去闭门晚,零落一堆红豆花。

【秋暮吟望】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山行杂诗四首(选一)】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

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觉天低。

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村舍】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

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

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