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像孔融学习。孔融四岁就已经懂得谦让了,想来长大之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那么孔融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呢?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出身士族。史书称孔融年幼时期就富有“异才”。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前去京师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名士可不是随便见的,孔融直接对李膺的门人说自己与李膺是世交,要求见李膺。当门人将孔融带到李膺面前时,李膺询问他祖上是否是世交。孔融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可是好友啊!在场的人无不觉得小孔融很机智。这个故事还没有完,太中大夫陈来晚了,旁人就把孔融机智的表现告诉了他。不以为然的陈韪却认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听了,立马回击说“按你这么说,你小时候也一定很聪明了”,巧妙地讽刺了陈炜。
真正让孔融成名的是“一门争死”事件。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与中常侍侯览结怨,侯览追捕张俭。张俭逃至孔家,孔褒不在,问明情况后孔融将他藏了起来,后来事情败露。孔融和孔褒都被捕。孔融说自己将张俭藏了起来,愿死。孔褒说张俭是自己的朋友,自己愿意承担责任。最后他们的母亲说自己作为母亲同样有责任,也愿意一死。最终孔褒死了,孔融一举成名。
兴平二年,刘备推荐孔融任青州刺史,一年后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出逃。之后,孔融投入曹操门下。
曹操向来爱才,知人善任,他让孔融任将作大臣,主管工程、建设。孔融在职位上表现得不错,曹操很器重他。但曹操也是很妒才的人,尤其是像杨修那种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的。很不幸的是,孔融就是这样的人,最后孔融就是被曹操所杀。
孔融恃才傲物,看不惯了就对对方一番冷嘲热讽,对上司曹操也这样。但孔融并不是一开始就与曹操作对,他一度将匡扶汉室的希望放到曹操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实权后,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就愈发紧张了。
曹操攻下邺城后,曹丕私自抢占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孔融就对曹操说,想必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将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想不明白就问孔融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孔融叫曹操联系最近的事情想想看就明白了。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其实是在挖苦自己。
最让曹操不满就是孔融反对禁酒。当时粮食短缺,为了节约粮食,曹操以酒能乱国为名主张禁酒。孔融不同意,还引经据典做了《与曹丞相论酒禁书》,罗列了众多反禁酒的理由。他先罗列了酒的种种作用,后面则说到女人亦能乱国,干脆禁止婚姻好了。这话对于爱女人的曹操的来说无疑就是赤裸裸的嘲讽。曹操更不看惯孔融了。再者孔融与刘备关系很好,万一孔融出来为刘备说话就麻烦了。曹操决意除去孔融,但是孔融名动天下,不能随意杀,一定得找到合适的理由。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素与孔融不和的郗虑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五天后孔融和妻儿就被斩首了。孔融的罪名有两条,一是谋反罪。从前孔融在北海任职的时候,看到皇室不安宁,招合徒众,意欲谋反,并扬言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后来孔融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二是不孝。孔融不尊重先贤,他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称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恭维祢衡是“颜回复生”。孔融称父母与之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不过就像是将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东西倒出来之后,两者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孔融是否真的不忠不孝现在还未可知,但是孔融确实说过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兼具不忠不孝两大罪状的孔融与儒家的忠孝之道相悖,已经无法翻身。曹操既除去了孔融又显示自己维护汉室的“决心”,一举两得。
孔融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与他狂放的姿态分不开,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也是致他于死地的缺点。
参考资料:
韩国良:《孔融之死——兼论孔融的儒教观》,《山东高等教育》,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