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明宣宗:藩王叔叔们,离我远一点

明宣宗:藩王叔叔们,离我远一点

由于朱元璋大封藩王,明朝在建文、永乐和洪熙三朝都没能很好地解决外藩的问题,第五任皇帝宣德朱瞻基即位后,就开始针对藩王发布敕谕:“悉免朝贺”,自此宣德帝便拒绝与一切藩王见面。

距离产生美:没事别来找我,有事也别来找我

洪熙元年六月,宁王朱权要让世子朱磐烒来贺仁宗皇帝万寿圣节,唐王朱琼烃也要去致祭,宣德以天气太热为由拒绝。七月,晋王朱济熿以新皇帝即位奏请到京朝贺,宣德帝回应“藩屏之重,方切倚赖,复书止之,自后诸王有奏请朝贺者,皆如之名。”,也是拒绝。八月,先后二十多个藩王以受封谢恩和纠纷申辩为名,要求入京朝见,都被宣德一一阻止谢绝。而只能用书信跟皇帝沟通。

宣德九年六月,辽王朱贵烚上奏宣德帝,要求到北京来,当着皇帝的面讲讲衡阳王母亲对他的失实指责之事,诉说自己的委屈。按照辈分,辽王朱贵烚还是宣德帝的叔叔,要是他真来了,宣德帝还不得不卷入其家族的纷争之中。聪明的宣德帝回信制止了,他说:‘我前些日子已经颁谕了,叔叔当自省思过,有即改之,无则加勉。现在朝廷不会管你们家里的事,兄弟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何必这样喋喋不休讲个没完?’

藩王叔叔喋喋不休,侄儿皇帝反倒像个语重心长的长辈。至于藩王叔叔之间的是非争斗,不关我皇帝的事。更何况你们斗得越厉害,越是无心与朝廷对抗了,宣德帝的这种心得体会或许跟其爷爷朱棣学了不少。

明初的晋王府原本是个强藩,但“靖难”成功后朱棣扶持了晋王朱棡的不孝之子朱济熿,任由他祸害晋王合法继承人朱济熺及其儿子朱美圭,并祸及宁化王朱济焕。朱济焕是朱棡的小儿子,永乐时被封为宁化王,但他的父亲朱棡死时他还小,分家后没得什么财物,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晋王府,主要是靠朝廷赐给的禄米为生。永乐中已经被朱棣钦定为新晋王的朱济熿构陷弟弟朱济焕,朱济焕被囚,朝廷不再供应禄米,他的母亲只得靠变卖仅有的一些财物勉强度日。永乐十六年后虽然平反昭雪了,朝廷也开始对宁化王恢复供应禄米,但朱济焕的母亲却已重病缠身,藩王儿子竟然无力为母亲治病。朱济焕想到只有到北京去,朝见皇帝,请求帮助。可宣德皇帝却不同意,不过他对小叔叔朱济焕提出的一些书面请求还是予以满足。这样既节约大明皇家的一笔财政开支,又完成了对晋府强藩的分解和削弱,可谓一箭双雕。至于到底会不会饿死或病死宁化王府的人,宣德帝就在他的皇宫里长吁短叹深表同情而已。

我拒绝见你:维护了皇帝的权威,降低的藩王的地位

在这些被宣德帝拒绝的藩王中,既有他的同辈兄弟,也有叔伯辈的,更有长他两辈的叔祖。

对于宣德帝来说,同辈见面还好处理,长辈要是来见皇帝,那么到底如何行礼呢?按照朱元璋定的《祖训》,在大明朝堂上行君臣之礼,而到了皇家宫里就得依照宗法行礼,叔叔、叔祖总归是长辈,就以长辈自居,即使你是皇帝,但你是儿孙辈,就该行儿孙礼。

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笼络大明很大一部分有军事实力的藩王,打出了亲情牌,很欢迎藩王到京城来逛逛。朱棣的做法对于自身来说没什么坏处,因为他登基时三个哥哥都死了,他就是朱家辈分最大的了。但是朱棣死后,大明帝国的皇帝一年由爷爷换到了孙子(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历史重演了建文初年的一幕。如果照朱棣的做法,允许藩王来京见皇帝,宣德帝的处境就会很尴尬。而且有些藩王岁数不比宣德帝大多少,甚至还可能比皇帝小,但在辈分上都是皇帝的叔叔,要是这些叔叔中冒出一个“朱棣第二”,甚至也学着朱棣在宫殿上对侄儿皇帝出言不逊,大明天子的权威和尊严就大大受损,更别说叔祖那一辈的藩王了,譬如宁王朱权岁数也不小了,60左右,他要是来面圣,到底让他拜不拜侄孙皇帝?当年宣德的爷爷朱棣劫持了宁王,宁王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宣德四年还不紧不慢地给侄孙皇帝上奏,要求放了谋逆造反的朱高煦,存心不良的叔祖要是来京了,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侄孙皇帝还真拿他没辙。还有那个代王朱桂自小就是个王八蛋藩王,尽管他已经几十岁了,但还与自己的不良儿孙们在太原街头胡作非为,什么丑事都干得出来,要是他来京了,皇帝的颜面何在?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禁止藩王来京见皇帝,这样就维护了皇权的尊严。

宣德帝这样做,无形之中还降低了藩王们的特权和地位。

进京面君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它是一种高贵地位的体现,普通百姓是见不到皇帝的。宣德禁止藩王面君,就等于剥夺了藩王的一项政治特权,以至于虽然他们是皇室成员,但在很大程度上跟老百姓相差无几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