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自古以来就是历史顽疾,也是每个朝代的执政者最头疼的问题。对于腐败,韩非子的描述挺有意思,将腐败的官员比作“猛狗”和“社鼠”,“汝狗猛耶。”“最患社鼠矣。”而他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则更形象的说明了官员腐败对国家的危害。所以,历朝历代,整治腐败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胸怀天下,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加大反腐力度,建立了良好的官场生态环境,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固的根基。《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唐太宗对魏征说的一段话:“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足以看出太宗选人用人的原则。
唐朝首任宰相裴寂既是开国元老,又是李渊的多年挚友,裴寂非常受宠,平时不但赏赐丰厚,还能享御膳,可与君王同车,下班后还能与李渊对饮聊天,李渊甚至称他为“裴监”。裴寂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者,他善于玩弄权术,却是庸人一个,没有多大本事,李渊曾经两次派他出兵打仗,他都战败而归,李渊不但不怪罪他,还安慰他,奖赏他,继续给他高官做,朝中大臣多有怨言,也无可奈何,还得对他唯命是从,谁让人家有强硬的后台呢。唐太宗即位以后,僧人法雅因为妖言惑众获罪,裴寂和法雅关系亲密,于是唐太宗借机免去裴寂的官职,赶他回蒲州老家做个平头百姓。“你的功劳、才学,都不足以拥有如今的地位,只是由于太上皇对你的恩宠,才位居第一。武德年间,政法方面纰漏谬误极多,地方官吏施政紊乱,你对此也应担负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以极刑,让你回归故里。”
为了清明吏治,管好人用对人,唐太宗煞费苦心,夜不能寐,他甚至把百官的名字写在居室的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他“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随以所犯,置以重法”,唐太宗起用刚正不阿的大臣房玄龄,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惩治贪官。仅贞观22年一年当中,就查处了1000多名官员,数字挺惊人的。
唐太宗经常教育大臣们要廉洁奉公,洁身自好“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小的腐败案件,唐太宗绝不姑息养奸,他别出心裁,想办法让这些人当众丢面子失里子,令其难堪,以示警戒。右卫将军陈万福,从行宫回京城的路上,路过驿站,贪小便宜,索拿卡要,顺走了驿站的几袋麦麸。唐太宗没有因为数目小而宽恕他,当众赐他几袋麦麸,众目睽睽之下,让他从金銮殿一步一步担回家去。可想而知,一个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面对如此不堪局面,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长孙顺德抓住了几个偷盗宫中财宝的奴才,不但没有治罪他们,还接受了这些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将这件事压下来,放过了这几个人,以为能够瞒天过海。
唐太宗得知后,念及长孙顺德是开国元勋,怜惜他的功劳,没有忍心问罪,思忖再三,在宫殿上当众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以此刺激他的愧悔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问太宗:“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太宗说:“人是有灵性的,这样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觉惭愧,那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精神行吏,对于尚有良知的人来说卓有成效。唐太宗可谓用心良苦,以此来唤起他们的廉耻之心,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