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年仅八岁的玄烨幸运地成为了康熙皇帝,又不幸运地摊上了两伙势重权大的臣僚。
一伙是先帝顺治留给他的四大辅臣。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在大行皇帝的灵前起誓,不结私党,翊护幼主,但,随着康熙的一天天长大,四辅臣加紧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们无心夺取皇权、另立皇帝、图谋皇位,但都希望把康熙当做傀儡,持久地操控在自己的手中。
《康熙王朝》鳌拜威逼康熙
随着首辅索尼的离世,镶黄旗内大臣鳌拜变本加厉,擅权秉政,不经皇帝批准,就恣意将反对他置换正白旗圈地的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和国史院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诛杀。好在索尼之子索额图,是一个忠君之士,不惜舍弃吏部左侍郎的肥缺,重返康熙身边做一等侍卫,领着一帮年轻的羽林士卒练摔跤,将巴图鲁出身的鳌拜摔进了禁所。
鳌拜被绊倒,标志着长达八年的辅政时期结束。
而另一伙豪情势力,又威胁到少年天子的皇权。
他们是太宗、世祖两朝御封异姓王的产物。他们为清军挺进关内、问鼎燕京、逐鹿中原、挥师南疆的有功之臣。
四辅臣势力式微,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江南三大藩王,割据一方,日见跋扈,拥兵自重。他们积极向朝廷要钱,要权,要这样那样的封赏,却在各自的辖区里建造着独立王国。
三藩做大做强,让十多岁的康熙帝感觉了新的危机。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给康熙皇帝送来一份报告。他请求辞职,归来辽东。
这是尚可喜的第十一次请辞。他要离休,却要世袭罔替,安排其长子、俺答公尚之信镇守广东。
尚之信是一个极端分子。他早年作为质子,在顺治帝身边服务,甚得赏识,但与康熙若即若离地相处了十年,对少年老成的皇帝并不友好。
康熙对他是熟悉的,知道他不好掌控,于是决定借尚可喜的请辞为由,裁撤三藩,解决尾大不掉的藩镇问题。即便前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代表顺治帝,承诺吴三桂等“封以故土,晋以藩王……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入山河之永矣”(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但底定山河的康熙帝,解决了最后的南明问题,已不再需要继续同吴三桂们讲政治合作的条件。
吴三桂剧照
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虽在远离京城的千里之外,但及时收到朝廷的消息,也摆出请辞的姿态,试探康熙的最后底线。
康熙帝召开最高国务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话题,很有指向性,就是要撤藩。
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图海、康熙帝师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以及最有权势的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皆持反对意见。
他们的态度很明确:裁撤会激变。
君臣僵持。
康熙并非一意孤行。他也有支持者,即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和刑部尚书莫洛。
米思翰和明珠等提议:将三藩全部撤去,并将他们移至山海关外。
调虎离山。
反对者们强调,即便要撤藩,也必须有保留,保留吴三桂继续镇守云贵。
第一次内阁扩大会议,以激烈的争论和不同的意见而结束。
《康熙王朝》高兰村版明珠和陈道明版康熙
但,康熙很快召开了第二次廷议。
米思翰坚持全部撤藩。昭琏在《啸亭杂录》卷一中说:圣祖“召诸大臣谋画,富察尚书米思翰首言其兵可撤,明相国珠和之,余皆嘿然。”
世人皆知明珠以支持康熙撤藩,而加快了升迁的速度,入阁拜相,一度势重侵犯皇威,而米思翰却是第一个赞同撤藩的大臣。 这一点,清朝皇家已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