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两晋时期,陶侃的存在绝对是个奇迹。他用自己励志的一生告诉那些寒门人士,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陶侃少年时,因为父亲死得早,家境 “酷贫”,和母亲湛氏相依为命。两晋时期,家境贫寒的人不管多有才,都会被那些士族看不起,陶侃也是一样。也正是因为如此,陶侃直到40岁,才得到一个武冈县令的职位。如果不是后来的战乱,大概陶侃会一直会在平凡中默默无闻下去。
张昌起义,陶侃负责讨伐,从此一举成名,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后来,又因为力战陈恢,奠定了他在荆州地区军事上的地位。这时的陶侃,不再是那个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而成了一个实力派地方将领。在打败了杜弢的流民起义军后,陶侃成了野心家王敦的心腹大患,还差一点被杀。这就有了他被流放广州。
在广州,流放的生活基本上没事可做,但陶侃给自己找了个事:搬砖,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面,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天天重复,从不间断。很多人觉得奇怪,一个60岁的老头,天天搬砖玩,这是要干什么?陶侃说,我们要收复中原失地,就不能过分悠闲,如果适应了安逸的生活,以后唯恐难担大任。
60岁的陶侃在劳其筋骨,以励其志,为收复中原做准备!
当陶侃再次入主荆州时,他的工作能力更强了,在审案方面,甚至被人比做西汉的赵广汉。陶侃曾经下令在军营中栽种柳树,但一个叫夏施的都尉,却把公家发给他的柳树种在自家门前。陶侃后来看到这棵本来应该种在军营的柳树,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是谁把它盗来种在这里?其细心如此,夏施连忙承认错误。
陶侃的部下中有人赌博、游戏,陶侃让人把赌具扔进江里,打了赌博的人一顿鞭子,还教训他们说,赌博是牧猪奴的游戏,君子当正衣冠,振威仪,哪有蓬头垢面还自称豁达的人!这种务实的作风,在东晋讲究空谈的官场上简直就是个另类。
陶侃治理荆州,除了法治,还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
有一次,陶侃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那人,拿它做什么?那人说,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了。陶侃很生气,斥责那人不种田还拿别人的稻子耍着玩,很不应该。还让人打了他一顿鞭子。陶侃对农业的重视可以从这个故事窥一斑。因此,荆州的老百姓都勤于农事,路不拾遗,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陶侃是一个慎密细致的人。他曾经在主持造船的时候,让人把木屑和竹头都收集起来。人们都不明白陶大人为什么这么做。后来,大雪初晴,官府堂前的积雪融化,道路泥泞,陶侃让人把木屑拿来铺地。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木屑也有用。
陶侃以军功稳定了东晋的政权,又以实干的精神治理地方,和那些士族官员不屑做事的风气相比,陶侃是个另类。也正因为这样的另类,才使得他在被后人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