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脱西游的秀(六七):菩提祖师竟是此神仙徒弟?他真实身份不只一个!

文:白马晋一

【一】

《西游记》里,菩提祖师的身份应是一大谜团。读者的讨论往往比较热烈,也很好玩。

串联在整部原著的叙事逻辑框架中,有人认为菩提为如来、老君抑或其他神仙的分身,他之所以点化孙悟空,或涉及某些不可告人的阴谋布局。

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阴谋是有的,但分身是不存在的。

关于这个论题,我也曾在《西游有料》里做过专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他应为一个独立神仙个体,当然,他点化悟空的动机也并非单纯,或为了平衡三界的固化势力。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本篇要探讨的,即是原著作者吴承恩老爷子,他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灵感,究竟源于何方?

 

【二】

还是依照惯例,从原著里找答案。

第一回,悟空四海寻师学艺,经得一处名山,偶遇砍柴野樵,其点拨道,“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可见,这须菩提应是祖师对外收受学生的官方用称。

颇有意思的是,在佛经里,竟能寻到“须菩提”的典出。不妨摘录一二。“须菩提,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相传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其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后为佛陀点化,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譬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就有须菩提和佛陀的对话记录。

如此看来,菩提或为如来的弟子了。

翻来原著篇幅,孙悟空一生共拜了两人为师。除却(须)菩提祖师,另一人即为后来取经路上曝光率颇高的唐僧了。而这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特征,即是如来佛祖的座下弟子(唐僧前身为金蝉子,如来二弟子)。


辈分和寓意上,似乎也是暗合的。孙悟空注定皈依佛门。

 

【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明朝之前,就早已经传入中土。因此,吴老爷子是知道经文的。他借用了里面须菩提这个名谓,给孙悟空找了一个师父。这有点像现代的同名小说,套用了一个现成的既有名字罢了。

那么,吴老爷子此举又有何用意呢?

原来,《西游记》的母本,最早可以追溯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诗话》这部作品,是一部完完全全佛教的洗脑作品(或为佛教人士所著)。譬如现代通行本里,依然能看到诸如“我佛”等字样,正是因为取材《取经诗话》的缘故。脱胎于斯,吴老爷子人设借用了佛经的称谓,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对于笔下孙悟空这位具有反潮流精神气质的斗士,吴老爷子无疑又是欣赏的,在这样前提下,他的师父就绝不仅仅定位于如来佛祖的徒弟了。这从“祖师”的头衔,就可以看出端倪。祖师者,大概是开辟一门学术的宗师吧。

因此,究其这位宗师的艺术形象,至少有一端的延伸,应有王阳明的影子。

 

【四】

王阳明为何许人?

他主要活跃于明弘治、正德年间(出生较吴承恩早)。早年学儒,循朱熹“格物穷理”之法,但始终不太开窍。后转沉溺于佛、道,后又不得其法(或不满于教派宗旨)。遂自立门户,剥厘了三教可取的法理,创建了心学。其核心思想大概是“心即是理”。学说在当时年代,是颇有影响力的。按现代算法,应属于唯心主义一脉。

而在《西游记》原著里,确也可找寻类似端源。

譬如菩提洞府前就刻有两竖字符,“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拆字即是“心”字,而古语灵台亦有“心”的意思。可见,菩提和心学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悟空初遇祖师之时,恰逢祖师开讲座,“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可见,菩提三教皆达,这也和王阳明的经历暗合了。

若好事再翻开历史书卷,却还有一段有趣故事。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颇兴鬼神之道,大概听由了哪个游方和尚的“禅言”,竟要兴师动众去西方迎接佛祖了。这不是瞎折腾吗?王阳明就跳出来啦,领导啦,这西方的佛祖,其实就是道家的神仙,也就是儒家的圣人。三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您瞧,咱们有现成的儒家、道家的圣人,偏去迎舶来的圣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由此可见,王阳明对于三教合一,是有自己一套比较系统见解的。

 

【五】

但故事取材,又是多渠道的。

就如同我们现在塑造一个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设一个观摩的主体。但也不全然从一个主体身上攫取。而是揣摩外围多人的性格特点,然后杂糅综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其性格更具立体、张力以及代表性。


发生在菩提祖师身上的故事,王阳明或只是一小部分。此时,一个大师级人物又该整整衣冠,入列了。

入列者何人?即被尊为禅宗五祖的弘忍法师了。

而法师的事迹,却从颇为知名的《六祖坛经》里,侧面地显现出来。

当时的六祖惠能(其有悟空的某种镜像),初拜于法师门下,先也不学禅法,只是烧水砍柴(这和悟空初入菩提门下,颇为相似)。后五祖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颇有佛缘的惠能做了一偈,古今都非常有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心中暗喜,但不露声色。“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这和祖师敲猴头三下,悟空三更偷学艺的桥段,就颇为通似了。

法师将衣钵传于惠能,又担心惹来非议甚至血光之祸,另叮嘱道,“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这似乎又是《西游记》里菩提“劝退”悟空的母本了。

而惠能(悟空)也因承“菩提”一偈之故,破格受了法门。

有此样参,吴老爷子笔下渡劫明心大法师菩提的形象,也就此落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