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从鄗代之战谈趁火打劫

战时:公元前251年;战址:鄗(今河北鄗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战况:燕军侵赵,后被赵挫败;战法:趁火打劫

读文摘记

原文:燕王喜使栗腹约欢于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反而言于燕王曰:“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王怒。群臣皆以为可,乃发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将渠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攻之,不祥;师必无功。”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王之绶,王以足蹴之。将渠泣曰:“臣非自为,为王也!”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乐乘于代,追五百馀里,遂围燕。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燕王使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资治通鉴》第6卷)

读古军事08﹒从鄗代之战谈趁火打劫

译文: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燕国国君姬喜派使臣栗腹与赵王缔结友好盟约,并以五百金设酒宴款待赵王。栗腹返回燕国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去进攻赵国。”燕王喜召见昌国君乐间,询问他的意见。乐间回答说:“赵国的四境都面临着强敌,需要四面抵抗,故国中百姓均已习惯于作战,不能去攻伐。”燕王说:“我可以用五个人来攻打一个人。”乐间答道:“那也不行。”燕王大怒,群臣都认为可以出兵攻赵,燕王便调动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城,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地。大夫将渠说:“刚与赵国交换文件订立友好盟约,并用五百金备酒席请赵王饮酒,而使臣一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是不吉利的,燕军肯定无法获取战功。”燕王不听将渠的劝阻,而且还亲自率领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随大军出发。将渠一把拉住燕王腰间结系印纽的丝带,燕王气得向他猛踢一脚,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燕国的军队抵达宋子县,赵王任命廉颇为将,率军迎击燕军,在鄗城击败栗腹的部队,在代地战胜卿秦、乐乘的部队,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国人说:“一定得让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赵国的军队方才退走。

读古军事08﹒从鄗代之战谈趁火打劫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战国末,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迎击燕军进攻的作战,史称鄗代之战。公元前251年,在燕王喜的指派下,燕相栗腹到赵国与赵王缔结了友好盟约。在赵间,栗腹发现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于长平战场,国内尽是孤儿寡母,无力再战。返燕后,栗腹建议燕王喜撕毁盟约、出兵攻打赵国。燕王喜不顾身边大臣反对,采纳了栗腹的建议。随后,燕王喜令栗腹和卿秦二人,领兵60万,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入侵,赵王下令全国总动员,勉强凑足25万人马,由老将廉颇统领前往抗击。廉颇认为,燕国背信毁约,傲慢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自信定能打败燕军。果然如此,燕军到达赵地后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年轻的赵国士兵同仇敌忾,勇敢作战,以一当十,在鄗、代两地大败燕军,燕主帅栗腹阵亡、主将卿秦被俘,燕军几近覆没。

背信毁约是要付出代价的。燕军的惨败,燕国出现了兵力危机。这一下,燕王喜吓傻了,除了逃跑,别无他法。赵国为了教训燕人、惩罚燕王,由廉颇率军继续穷追猛打,一度进入燕纵深达500里,兵锋直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此时的燕王喜,颜面扫地,答应赵国提出的任何条件,最终以割让5座城邑求和于赵国,从而停止了这场战争。

[战例析兵法]鄗代之战,是充满“趁火打劫”意味的战例。从性质上说,燕国是侵略者,赵国是被侵略者。当时,燕王野心膨胀,有意趁火打劫于赵国,本以为在赵财力、兵力严重困难的时候,得意出击,可以大捞一把。可惜的是,趁火打劫反被劫。当燕乘人之危、劫人之国的本质暴露之日,便是它兵败如山、自身不保之时。尽管赵国危机、困难重重,但人心所向、反侵略所在。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的机会,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最终以少胜多,捍卫了赵国的领地和尊严。

读古军事08﹒从鄗代之战谈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古代一种用兵计谋。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兵法·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这就告诉军事指挥者,对趁火打劫这一计谋,要有正确的认知。从原意上看,给人以负面观感,属于失德的行为;但从军事层面讲,往往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道德性,反而奉为妙计。其道理很简单,因为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力量,在一定时空的较量;在这种激烈较量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乘对方综合力量或综合力量的某一方面陷入困境时而实施打击,显然被称之为是“有智慧的表现”。不过,在军事实践中,大凡有作为的兵家,即便视趁火打劫为良谋,也总是取慎重态度,只有在正当合理的情况下才去使用它。

[兵法谈今用]当今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有战争存在就会有趁火打劫,而且层出不穷。1979年,前苏联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当时,阿富汗国内经济落后,社会混乱,政局不稳。苏军针对这种内忧,假借空运物资,很快占领阿富汗总统府,击毙总统阿明,宣布成立新的傀儡政权,从而顺利地达到了打劫之目的。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趁两伊战争打得正酣、阿拉伯世界矛盾重重和黎巴嫩国内两大教派三种势力互相争斗之机,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大举入侵黎巴嫩,对驻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发起猛烈进攻,使巴解武装遭受严重损失,黎境内的防空导弹基地也被摧毁。伊拉克战争,也是这样的情况。由于伊拉克经过多年的经济制裁后,国力严重衰弱,武器装备得不到更新,军费开支缺乏保障,军工生产难以为继,日子很不好过。就在这种情况下,对伊发动战争,也可谓是趁火打劫。

当今这个世界需要正义,有侵略出现就该有反侵略的趁火打劫,而且毫不留情。在现代军事条件下,运用趁火打劫之计,仍有个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正义者的基本底线是,反对侵略的趁火打劫,并不反对反侵略的趁火打劫。侵略者是不得人心的非正义者,他们打到别人的家园来了,在这里杀光、抢光、烧光,而当他们自家后院起了“火”,即内部出现危难和麻烦时,就不必对他们讲善心、发慈悲,当“东郭先生”。正确的举动是,抓住时机,稳、准、狠地打击。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团结一心,采用各种招数包括洋的、土的、绝的、新的等等,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特别是当日本侵略者疲劳沮丧、发生过错、陷于不利状态时,我方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利用有利条件,趁火打劫,各个击破,最终打败侵略者,赢得了世人的称道。可以说,抗战中的对日趁火打劫是正义之举,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