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好人也有脾气:不喜打仗的汉文帝为何也曾与匈奴对垒

好人也有脾气:不喜打仗的汉文帝为何也曾与匈奴对垒

历史上汉武大帝壮志痛饮胡虏血把匈奴打得满地找牙的故事也许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讲到善于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的温和皇帝汉文帝也曾与匈奴对垒,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以下扒扒。

既然说到了北方雄狼匈奴,以下我们先来说说汉文帝的对外政策。

其实,古代中国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强邻,至少西汉当时最大的威胁,就是同为强大军事帝国的北方胡人强邻匈奴。

自“白登之围”以来,鉴于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消灭强邻匈奴,西汉就一直对经常“不怀好意”的匈奴,实行以美女大腿换取和平的“和亲政策”(为此贾谊还常常耿耿于怀,念叨着自己亲自出马去灭了匈奴),这当然算是当时以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换取和平发展环境的西汉政府的一项有效施政,虽然是有点屈辱,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战,毕竟还是收到了一定效果。尤其是性格温和不喜打仗的的汉文帝,更加是对匈奴克制、隐忍,美女也送了不少,基本上大仗也没有打起来,算是比较和平。

不过,这样一味忍让,强悍匈奴以为软弱可欺,居然是“马照跑,女照泡、边照犯”,扰攘不断。所以单靠美女大腿当然不够,还要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御边配套措施。

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智囊”晁错(能和贾谊齐名的另一西汉猛人),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曾积极上书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边防配套工程,比如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也就是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到边地居住,亦兵亦民,既耕种又戍边;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者,由官府发给生产和生活资料和工具,直到能自给自足为止;迁者以准军事组织配备,平时进行军事训练,有战事就要出击,并实行激励机制,如果能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金银财宝,可以分到一半赏赐。基于它的可操作性,后来汉文帝也不同程度上采纳了晁错的边防政策。

在部分实行晁错的边防策略的同时,颇有主意的汉文帝也着力改变单一轮换屯戍制度,除了在边地建36所马苑,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动用官奴官婢3万人负责养30万匹战马,还鼓励民间养马,凡养马者都有奖励,从而大大缓解了边防战马的短缺,满足了当时的战备需求。

总之,这些行之有效的边防政策和措施, 在当时曾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既有利于开发边郡,又大大增强边疆防御力量,可谓是一石二鸟。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内地人民休养生息,不用负担过重,也迅速刺激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也为后来汉武大帝横扫匈奴彻底解决北方边患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这一点上,汉文帝功不可没。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想发一笔横财的匈奴右贤王背弃匈汉“和亲”之约,亲率数万大军一举南下,侵占河南之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同时纵兵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严重威胁京城长安的安全。

对此,脾气很好的汉文帝也坐不住了,除了急令军棍出身有丰富打仗经验的丞相灌婴统领征发到的车骑8万5000人迎击匈奴,他自己还亲临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作为援手。看到西汉大军进击,原本就只想打一枪拿点彩头的匈奴右贤王也慌神了,最终是不战而退,仓皇逃出塞外,原来号称军事强国的匈奴帝国也怕大汉动真格的,不发威你还以为是病猫好欺负了,这个说起来还是比较好玩。

因为,未交兵对垒,匈奴人就“早泄”了,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至少说明了汉文帝是不大想只凭美女大腿和胸脯苟且偷安的,也有“壮志一啖匈奴血”的气概,因为此次用兵也是西汉自“白登之围”以来,对匈奴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充分表明了西汉政府并不甘于软弱求和,也充分展示了好说话的汉文帝不易示人的强硬一面,果然是明君风采。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单于给汉朝廷送来书信说,想修复因匈奴右贤王侵犯西汉而破坏掉的双边和睦友好关系,语气非常卑微,汉文帝也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当然希望两国和好,结束敌对态势,抿嘴一笑化敌为友,从此一心一意搞建设,何乐而不为?所以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单于的要求,化干戈为玉帛,善莫大焉。

后来,曾残忍弑父的冒顿单于死去,他儿子稽粥继位,号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刚即位时,汉文帝又派遣宗室女公主嫁为单于阏氏,继续奉行“和亲政策”,还派宦官、燕人中行说为护送使者,同时辅佐翁主。因为不想去边远胡地,中行说原先就不答应做“护花使者”,直至皇帝下诏强令其出使,他才不得不起行。人是去了,但心里很不爽,对皇帝的长官意志十分有意见,在路上还狂说怪话,说:“汉帝不当我是人,我一定要使汉廷深受祸患!”反正就是说一到匈奴即刻归降老上单于。

果然到了匈奴的中行说很得老上单于宠信,不管怎样说也让匈汉暂时和好如初了,算是对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不过游牧民族的特性,始终小动作还是不断。

尤其是这个被汉朝强行派去匈奴、心里却一万个不乐意的中行说,此时还一肚子怨气发泄在大汉朝廷上,专门想出些歪门邪道来让匈奴对付汉朝,果然是坚决履行自己让“汉廷深受祸患!”的豪言壮语,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款式。

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中行说果不食言,倾尽所能教匈奴人提高文化素质和个人能力,除了教单于的左右亲信学习文字,对人口和牲畜等经济事宜进行摸底,还特制书信木札以及印封,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匈奴大单于”来向大汉示威。看到匈奴人喜好汉朝的缯帛丝绵和食品,中行说却出于对汉朝的仇恨,劝单于把汉朝漂亮丝织品撕碎,因为它们明显不如用兽毛制成的旃裘完美和实用,而且匈奴的乳酪明显比汉朝食品味美可口,所以连汉食品也要扔掉,中行说的理由是:“尽管匈奴人口还不如汉一郡的人口多,却是能和大汉抗衡的军事劲敌,究其原因就在于匈奴的衣食与汉不同,如果单于改变习俗,让族人喜爱汉朝的东西,就容易被汉朝收买过去,得不偿失也。”果然也是挺剽悍的理由。

而且,中行说言出行必果,总是喜欢维护匈奴人的权益(早就认为自己是匈奴人了吧),有汉使者讥笑匈奴人是化外蛮夷,粗俗不习礼义,中行说却“义正词严”地反驳说,匈奴人的伦常礼节虽然有点乱,却不如汉礼那么虚饰多繁文缛节,它看似简单却是实用,最重要的是君臣之间坦诚相见,忠心耿耿,所以容易协调统一,同心同德,不像汉人满口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打自己的“小九九”,为了利益相互仇杀,辱没了自己“礼仪之邦”的威名,阳奉阴违是也,把汉人贬得一无是处,果然也有一点针锋相对的味道。

到了最后,中行说还连说带吓,让沾沾自喜的汉使者闭嘴,说汉朝即管进贡些好酒好布就是了,不然的话就让匈奴铁蹄踏平中原什么的,果然嚣张得很。

于是,在中行说的撺掇下,匈奴人一面享受汉朝美女,一面加紧备战。终于,在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停之后,好斗的老上单于悍然发动了对汉朝的战争。当年他亲率14万匈奴大军浩浩荡荡涌入北地郡,然后以精良骑兵迅速攻下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火烧中宫,长驱直入抵达雍县(今陕西凤翔南)和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直接威胁200里外的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果然是剽悍之至。

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中行说这厮还真是说到做到,果然兑现了他的诺言,祸害起汉朝来挺得心应手的,一盏不省油的灯。大兵压境之下,汉文帝想“清静无为”也不行了,因为匈奴人已经虎视眈眈,近在眼前了。自得到如此吃紧的前方战报,立马调兵遣将,严阵以待。

此时灌婴已死,刘邦时代的猛将基本上也都鞠躬尽瘁了。当然以当时汉朝的国力、军力,对付匈奴来说也不是很处于下风,甚至于也可以说是稍为占了上风,只不过好静的文帝不大喜欢打仗罢了,因为那样会两败俱伤。其时,汉文帝征骑十万发车千乘,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屯驻长安拱卫京师;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一干人等从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合兵迎击匈奴,大战月余,才打退了强悍的匈奴兵,把之赶出了塞外。

不过,由于不能彻底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从此也是边患不断,匈奴人经常在边境骚扰,烧杀抢掠,人民畜产多受损失,云中、辽东最甚。为了缓和边防形势,汉文帝不得不又祭出“和亲”的老套路,送美女笼络好战匈奴单于,派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这个短时期还是相当有用,不过对于嗜血的匈奴来说,也只能是缓兵之计而已。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单于死,其子军臣被立为单于,中行说还是受到宠信,而中行说祸害汉朝的心从来没有消停,继续鼓励匈奴王积极备战,可谓是贼心不死。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做好了战争准备之后,军臣单于单方面撕毁“和亲”之约,再次悍然发动对汉朝的战争,果然是古代中国最猛的一匹北方的狼是也。这次匈奴单于以6万骑兵(比他爹的战争规模小了点),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侵入上郡及云中,大肆杀掠汉边民。

汉文帝于是又调兵遣将加以御敌,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领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原楚相苏意领兵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将军张武屯驻北地。与此同时,置三将军保卫京都,其中,让后来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大放异彩的著名军神河内守周亚夫(周勃之子),屯驻细柳,其余两将驻棘门和霸上。

做好了周密部署之后,就单等和匈奴人对垒了。其时,匈奴骑兵已迅速进至句注边,边境烽火一日预警几次警报。这时汉军也已抵达了边地。看到汉军防备森严,硬磕也不见得会占到便宜,匈奴人此次又是“敌进我退”,不战而匆忙退出塞外,做了“草上飞”,果然也是虚有其表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