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跟曹公学文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跟曹公学文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最近,翻阅一些热度很高帖子,居然有人质疑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诚然,一个英雄有历史局限性,历史上他镇压过农民起义军。那只能说明他更爱国,当时他的国家南宋内忧外患,而且的钟相、杨幺起义在岳飞镇压时已经完全背离当初“等贵贱,均贫富”初衷。

我们先看看钟相、杨幺起义过程,初期无意他们是深得民心的。北宋末,鼎州武陵人钟相在家乡利用宗教活动组织群众,凡加入他的组织——乡社的农民要交一点钱粮,社内实行互助共济,因此都能“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他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代表了农民要求财富上平均、社会地位平等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比北宋初王小波“均贫富”的思想又进了一步(见王小波、李顺起义)。钟相以此深受群众拥护,被称为“老爷”或“天大圣”。周围数百里的贫苦农民加入乡社的不计其数。如此二十余年,其影响扩大到洞庭湖周围各县。

靖康二年(1127)初,钟相组织民兵三百人,命长子钟子昂率领北上“勤王”。这支队伍未与金兵接触,就被刚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命令遣返。从这一点看出,当时钟相还是挺爱他国家南宋的,但是热恋贴冷屁股。金兵渡江南犯,所过残破,官兵和溃兵到处烧杀抢掠,南宋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烦赋重”,南方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江西、福建、荆湖各路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于是钟相便以这支队伍为基础筹划起义。建炎四年(1130)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军队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危急之时,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年号为天载(一作天战),钟相称楚王,立子钟子昂为太子,设立官属。起义军“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并占据地主的土地归为己有。他们把杀官吏等称为“行法”,把平分这些人的财产称为“均平”,斥宋朝国法为“邪法”,对于“执耒之夫”和“渔樵之人”,则加以保护。凡是参加起义军的,一律免除赋税差科,不受官司法令的约束。这些主张和行动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认为是“天理当然”。

由于起义军得民心,所以发展迅速。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三月,遭宋溃军游寇集团孔彦舟部镇压,义军奋力抗击,初战获胜。后因孔彦舟遣间混入义军作内应,钟相不备,被俘杀。钟相牺牲后,数十万义军在杨幺、夏诚等率领下转入洞庭湖区,据湖泊港汊为险,濒湖设寨,兵农相兼,继续与官府抗衡。虽然钟相被杀,但是由于深得民心,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鼎澧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率水军乘车船、海鳅船攻夏诚水寨,于下沚江口(今湖南汉寿东北)被义军击败。义军缴获官军车船后,广伐鼎、澧地区松杉樟楠等木材,大造车楼大船,严密设防,陆耕水战,既取得水战优势,又获田蚕兴旺,实力日益增强。 建立政权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四月,杨么立钟相少子钟子义为太子,自号大圣天王,重建楚政权。 官军镇压 南宋朝廷惊恐不安,视之为心腹大患,遂遣军往讨。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六月,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王躞统领禁兵、御前、神武军3.5万人,并节制荆潭制置司水军统制吴全部万余人,战船数百只,偕统制崔增、高进趋洞庭湖。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十月,王躞至岳州,率舟师与杨么车船水军短兵激战,船小不敌,败退桥口(今湖南湘阴西南湘江西岸)。寻留崔增、吴全等设伏岳州艑山、洞庭湖口、牌口等处,自率神武前军万余人趋鼎州,会程昌寓部水军,企图两面夹击,一举歼灭义军。杨幺察其谋,将计就计,坚壁上游诸寨,将老少民众、牲畜转移隐蔽酉港(今湖南汉寿东北酉港镇),以部分车船出没空寨间牵制疲惫上游宋军;另施疑兵,遣数只车船潜载数千水兵,偃旗息鼓,放流诱歼下游宋军。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十一月十二日,王躞、程昌寓率军出下沚江口,水陆并进,逐个围剿义军水寨,所至皆扑空。而下游预伏宋军发现湖面车船,万余人争乘数百只舟船贸然入湖拦截。将至阳武口(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义军车船突然回旋,纵横冲撞,官军猝不及防,舟船皆被撞沈,崔增、吴全及属下无一生还。义军获阳武口之役大捷后,回师又败王躞等军。四年六月,王躞再次遣军进剿。七月,杨么乘江水暴涨,率车船水军出湖反击,尽歼社木寨(今湖南常德东)守军,王躞败逃。义军屡战获捷,兵势日盛,使宋廷愈加恐惧。

如果杨幺继续顺民意,高举光复楚汉之气,抵抗北方元对汉人侵略,以南宋朝廷不抵抗为由,说不定还能成霸业。可惜,农民头脑就是那样,他的私心一开始就暴露无遗了。钟相是一开始就违背自己的诺言,在他揭竿而起后不久便自封楚王,改年天战,立妻尹氏为皇后,钟子昂为太子,仿宋王发布圣旨。大楚政权建立仅40余天钟相被杀,继任者杨幺又建立了新的大圣天王政权。杨幺自称大圣天王,还把这四个字写在大旗上以示身份。钟相的幼子钟义被立为太子,自杨幺以下,所有人都要对他俯首称臣。杨幺政权还设立职官,官员的名称、服饰、仪仗规格都与南宋朝廷一样。杨幺和钟义的居所也像宋朝皇宫一样称“内”,还设有三衙大军。钟太子为显示高贵,还在龙舟上摆设龙床、龙簟和金交椅。“等贵贱”俨然已是“内外有别”,“均贫富”又是否实现了呢?

钟相曾许诺“凡入法者”,必“田蚕兴旺,生理丰富”,给广大的贫苦百姓许下理想国的美好蓝图。实际上,早在钟相、杨幺起义前,洞庭湖地区由于长期横征暴敛,加上金兵铁蹄的抢夺已是千疮百孔,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鼎州一带残破至极,满目荆榛,起义发生后,双方长达六年的交战更加剧了对这里的破坏。为剿杀起义军,宋将李纲派兵占领了洞庭湖附近富庶的村落,使起义军无河捕鱼,无地耕作,粮食严重短缺。宋将程昌寓甚至“决堤四百丈”,淹没起义军占领区的大片农田。于是,起义军占领区人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就是这样一个农民起义军,在初期,因为南宋税负太重,又加上北方元大肆入侵,南宋军费开支也严重超越预算,让农民深受其苦,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是顺应民心的,所以很快得到广大农民相应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后来建立政权后并没有履行诺言,而是想建立新的利益集团去取代南宋,不管你伪装多好,长时间总会暴露出来的。

下面,该民族英雄岳飞出场了。

杨幺建立政权后,一件事惹怒南宋朝廷。因为长江两岸,一个是湖北,另一边是湖南。当时湖北江汉平原玉米之乡,富饶。是南宋财政基础。所以为了防止长江洪水危害,往往是在湖北修筑防洪大坝,有洪水就只好牺牲湖南了。在北宋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有效的政治行政管理,南岸并未出现这样一道防洪大堤,在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期内,任何地方政府都是不敢修筑这样一道防洪大堤的,惟有在“大圣政权”自治期内,才能有这种行为,且这也是“大圣政权”必采取的措施之一,被水淹的环境不改变,还谈何政权的存在和自治?当然,也正因为南岸修筑防洪大堤,堵塞虎渡口的作为,也惹恼了自身难保的南宋中央政府,因此时的江汉平原还在南宋的管辖之内,威胁江汉平原等于截断朝廷的财政来源,于是,派御营前营统制张浚和副营统制岳飞前来镇压,

五月,宋军封锁缘湖四面诸江河要津后,岳飞率所部至鼎州,先对义军诸寨遣间诱降,分化瓦解义军;岳飞的剿杀策略是堵住各要塞出口,截断起义军运送粮草的要道,禁止百姓与起义军间贸易往来。更不幸的是,起义发生的这几年又赶上南宋遭遇特大旱灾, “田畴荒芜”, “水乡荒索”, “州县荒残”,全国饿死者不计其数,宋朝士兵只能5天才分到糯米一斗,许多百姓不得已卖妻过活。 “均贫富”是要实现生活的改善,但农民却更加困苦,不仅没有“田蚕兴旺,生理丰富”,反而“食不果腹”,甚至抛妻弃子,流离失所。起义军为了阻止程昌寓驻守鼎州,不惜放火烧城,火光冲天,数日不灭,全城房屋尽为灰烬,鼎州一片废墟。岳飞镇压起义时,为绝后患,也下令放火焚烧洞庭湖30多个水寨,这对当地生产力的破坏无疑是雪上加霜。

公元1135年, 在岳飞招降政策下诱惑,义军大首领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相继出降,惟杨幺、夏诚等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深莫测,乃纳杨钦献策,遣人开闸泄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义军车船优势。后以杨钦为向导,进围杨幺水寨。杨幺率水军出战,因水浅,车船机轮又被草缠住,滞不能行,被官军击败,各个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后相继六年之久的湖南农民起义被镇压。

起义被镇压后,岳飞为了南宋顺民意,让子民重塑对南宋信任,下令给全部老弱百姓分以米粮,允许他们回乡耕种。并让这些难民开垦种地,采纳部分起义军好的意见,让耕种有其田。

为了改善与农民关系,岳飞在剿灭农民起义军后,也对南宋朝廷做法进行反思 积极上书朝廷,后来南宋政府顺意民心,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这到成也钟相、杨幺起义积极作用。

钟相、杨幺起义后,南宋朝廷的确改变了一些政策,如规定无业农民可以耕种空闲土地,沿湖百姓,凡绍兴三年(1133年)以后来交租税杂钱的,暂停交3年等。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些改变只是暂时缓和了统治者与农民间的矛盾,而这种暂时的缓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因此,还是印历史一句老话:谁得民心,谁得天下。笔者以为,岳飞剿灭农民义军不假,但是,他对义军是采用劝降态度,他是能包容义军的。事后又采用积极措施,让长期处于内患当地百姓,反而是一件好事,同时,当时南宋主要是外患,对付元侵略,必须南宋内部要团结。南宋之所以失败,也不是在于元强大,而是南宋内部的不团结。

因为笔者觉得,岳飞对杨幺镇压,不仅不是岳飞的一个污点,反而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