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蜀后,两人各司其职,当时,刘备并未称帝,两人在刘备身边均是“军师” 。只是,诸葛亮在益州属于新人,他影响到的一般是刘备的“荆州旧部”,而法正(字孝直)在益州一直比较有声望,他和张松关系好,张松将益州五十四郡地理图本献给刘备时,就和法正通过气,可以说,在益州内部,法正的影响力要强过诸葛亮。法正在刘备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之前已经“病逝”。
而李严心里很清楚,自己被废之后,最了解自己的,最有气度原谅自己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唯一有可能再被起用的机会,就是诸葛亮北伐成功,诸葛亮回成都,后主询问人才的时候,诸葛亮可能会捐弃前嫌,提拔他一下。可是,北伐失利,诸葛亮也死了,自己再也没有被起用的机会了,就郁闷而死,可能是病逝在梓潼郡。因为,根据记载,他没有离开过梓潼郡。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当时蜀汉朝廷有两大势力,分别是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荆州势力,刘备当然希望他去世后,这两大势力能团结一心,辅佐幼主刘禅。所以李严也是托孤重臣。应该也是帝王心术了,做皇帝的人,是不可能绝对相信某一个人的。诸葛亮和李严可以互相牵制,这样刘禅的地位就相对稳定了。
刘备最起码看到三点才能做出如此有远见的政治预言:
1. 刘备知道诸葛亮的特点,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他的喜好;他喜欢马谡这类人。(刘备期待,诸葛亮是孙权的张昭,李严才是周瑜)2. 刘备知道马谡的特点,马谡是个理论派,不是实战派。是不堪大用的。3. 刘备知道诸葛亮和马谡关系比较好,且诸葛亮以后必将独挡大权,使用马谡这类的人。特意提醒。
李严不会像魏延那样有谋反之心,他在蜀汉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谋反投降他国,能得到个什么官职不说,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的同时,也会处在相当尴尬的境地。除非李严能够自立门户,但他又没有这个胆量与能力。
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终于体力不支,病逝于五丈原。李严心里很清楚,自己被废之后,最了解自己的,最有气度原谅自己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唯一有可能再被起用的机会,就是诸葛亮北伐成功,班师回朝时不计前嫌地提拔他。蜀汉政权基本上由三股势力构成,即随同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原为刘璋旧部的东州集团,及作为四川土著豪族的益州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