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宰相刘罗锅》让乾隆和刘罗锅两个历史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剧的刘罗锅正直清廉、刚正不阿,经常与大贪官和珅作对,但真正历史上的二人却没有太多的交集,反而活到85岁的刘罗锅刘墉是一个非常圆滑的人。
刘墉是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刘墉刚刚进京做御史的时候,有一次进宫面见乾隆,两人说过国事之后,乾隆见刘墉面生就问他叫什么,然后还问他多大年纪,听了刘墉的年纪后,乾隆就问他属相是什么,刘墉想想说道:“臣属驴的。”乾隆听了之后很吃惊,说:“十二生肖里面哪有驴这个属相,你这是欺君之罪啊。”
刘墉并没有惊慌,而是跪下解释说:“臣知道陛下您属马,我当然不敢跟天子同属相,所以臣只能属驴了。”乾隆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觉得此人思维敏捷异于常人,立马下旨将刘墉连升三级,留在宫中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