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明治维新前,日本人看洋人就像看猴子,并报之以石头与刀剑

作者:金满楼

近代开国以后,日本也并非立刻实行明治维新,而是先要推翻幕府统治;而推翻幕府统治前,则有一个“尊王攘夷”的前奏。

“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尊”者“尊崇”,“攘”者“排斥、抵御”, 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天子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尊王攘夷”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在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功绩时即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不过就历史而言,齐国强大以后,“尊王攘夷”实际上变成了齐桓公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由此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

东周时期,各诸侯互相讨伐争战时,往往都打着“尊王”的名义,以扩张自己领土与利益,这种列国之间的内战,其实就是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

“尊王攘夷说”传到日本后,最初的解读是“尊王敬幕”,即礼敬天皇,服从幕府统治。

\

但在日本开国后,随着幕府政治生态的恶化和列强的强权凌辱,新的“尊王攘夷说”就变成了“尊天皇、攘外夷、倒幕府”。

当时,尤其在井伊直弼主导的幕府对外屈膝投降时,更是激发了“尊攘派”武士们的民族主义排外情绪。

而这一新生的反对势力,也很自然地与当权的“南纪派” 井伊直弼等人争权失利的“一桥派”联起手来。

在这场反对运动中,吉田松阴的表现无疑是突出的。早在开国之初,吉田松阴面对内外夹击的危局即忧心忡忡地表示:

“今坐待万国商船,不出数年,国家疲弊,民有菜色,涂有饿殍,流民蜂起,以至奸雄煽之,黠夷乘之,此余所虑也。”

幕府擅签和约后,吉田松阴更是公开著文抨击,称幕府“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须尊大义讨灭诛戮之。”

面对反对运动,井伊直弼仍旧施展铁腕手段,毫不相让。

\

1859年3月后,井伊直弼大肆镇压反对派,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福井藩主松平庆永及一批幕臣、上层武士被处以提前退休、流放等处分;

而另外一些激烈派约百余人被用竹笼送往江户投入大牢,其中有四分之一被迫令剖腹自杀或直接处死,其中就包括了知名的“尊攘”志士吉田松阴及桥本佐内等人,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安政大狱”(“安政”是天皇年号)。

吉田松阴的死并不奇怪,因为长州的松下村塾本身就是“尊攘”志士们的主要据点。

在“安政大狱”爆发前,吉田松阴曾与门徒们一起策划反对幕府和暗杀高级官吏的计划,他们的首要目标放在了前来京都逮捕“尊攘”志土及压迫勤王公卿的幕府阁老间部拴胜及其爪牙内藤正绳身上。

但是,计划未经实施,吉田松阴即被捕入狱,后在江户奉行所的审讯下,井伊直弼亲自将原判的流放罪改为死罪,并于当年10月27日将其斩首。

吉田松阴就刑后,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尾寺新之允等学生痛哭之余,将其尸首归葬小原回向院(1863年由久扳玄瑞、高杉晋作等学生将之移葬茬原郡若林村)。

\

“安政大狱”引起了“一桥派”和“尊攘”志士们的极大愤怒。

1860年3月24日上午,来自水户藩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突然袭击,尽管有60名卫士的保护,但突袭的武士们仍将井伊直弼的人头砍下,这就是所谓的“樱田门事件”。

对内强硬、对外妥协的大老井伊直弼被杀后,幕府高压统治一度缓和,但由“攘夷”思想引发的排外风潮却在这一胜利之下突然兴盛了起来。

开国之初,日本人对洋人还只是好奇,如1858年随同英国额尔金使团前来日本签约的舰长霍斯本的记载:

当时他们在街上走时,“所到之处,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一起蜂拥而来,兴奋不已。

……正在洗澡的男人和女人们忘记了赤身裸体,身上还涂着肥皂或类似的东西,都拥到大门口来……场面混乱无序,有人大笑,有人像看怪物似的盯着我们瞧。”

\

横滨开口通商后,随着洋人的不断增多,当地民众开始反感这些人的存在。当外国人走到街上时,引来的不仅是围观,可能还有石头。

小孩们也常跟着他们的后面,大声喊:“洋鬼子!傻洋鬼子!”

再后来,“尊攘”派武士们不断袭击洋人,他们的口号是,“见了夷狄就一刀斩死”,发展到最后,斩杀对象扩展到与洋人做生意的日本商人和崇洋媚外的日本官员。

在之后一两年中,分别有英国人、俄国人、荷兰人甚至中国人(因为穿西装的缘故)近十人无端被杀。

不久,日本人的排外行为很快遭到英美等国的报复,而举措失当的幕府统治也随即陷入了危机。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