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原本并不是和尚,而是一名“提辖”(下层武官)。后来因为抱打不平,打死“镇关西”郑屠,惹上人命官司,只好逃亡,在赵员外的庄园内避祸。但长久躲藏在赵员外家也不是办法。一日,赵员外说:“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赵某却有个道理,教提辖万无一失,足可安身避难,只怕提辖不肯。”鲁智深说:“洒家是个该死的人,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赵员外说:“若如此,最好。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这条愿心。如是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
就这样,鲁提辖到了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法号“智深”。宋朝人当和尚,是需要一张度牒的,度牒是僧尼、道士的身份证明,拥有官府颁发之度牒的出家人,才是合法的出家人。没有度牒的和尚,则是野和尚。鲁智深不是野和尚,他有度牒,这张度牒是赵员外送他的。
那赵员外的度牒是从哪里来的?小说写得很清楚了,是买来的。原来出家人向朝廷的祠部申领度牒时,需要缴纳一笔钱。后来,由于财政紧张,宋政府便将度牒拿来鬻卖,以筹集政府经费,如“宣和初,真定、中山、高阳等路乏马,复给度僧牒,令帅臣就市,以补诸军之阙”。
宋政府也用度牒回笼超发的纸币,如乾道年间,孝宗“诏给降度牒及诸州助教帖各五千道,付榷货务,召人全以会子入纳,候出卖将尽,申取朝廷节续给降,务欲尽收会子也”。在政府购买中,宋朝有时也会直接用度牒支付,如崇宁年间,川峡路和买绢布,“以交子、度牒充折买价,致细民难以分擘货卖,皆被豪右操权,坐邀厚利”。
宋政府每年都要发行数千至数万道度牒,但出家人数量并没有随之出现明显增长,一直保持在20万名左右。显然,许多人向政府购买度牒并不是因为要出家当和尚,比如《水浒传》里那个送鲁智深度牒的赵员外,他买了度牒,便一直没有出家。
我们前面说了,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证明,如果不想出家,要掏钱买度牒干什么?要知道,宋代的度牒价格并不便宜,一张度牒售价一百多贯,有时候还要三五百贯。购买度牒的多是赵员外这样的富户,他们买度牒,是将度牒当成牟利的工具。有人说,按宋代的税制,出家人可以减免一部分税收,因此许多富户通过购买度牒的方式避税。
更重要的是,现在购入度牒,日后度牒可能会升值,可以高价抛售。也就是说,宋代的度牒,已不仅仅是出家人的身份证明,而是成了一种特殊的有价证券。大观年间,由于度牒发行太多,出现贬值,“兼并权豪之家公然冒法,买不如价,至或高估物直,以相交易”,这些豪富之家低价购入度牒,图的就是日后高价卖出。大观年间,度牒的民间交易价“折价至九十千”,一度跌至“二十千一纸”,富家停榻之家大量购进,其后度牒价格“渐增至百余贯”,炒度牒的富豪们都赚大发了。
宋政府出售的度牒是空名度牒,并未填写出家人姓名。谁要用这张度牒出家,到时填上自己的法号就行了,因而空名度牒是可以转手的。《水浒传》里,赵员外送鲁智深的度牒,便是空名度牒。鲁智深带着它到五台山,削发出家,“首座呈将度牒上法座前,请长老赐法名。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而说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付与鲁智深收受。”
由于空名度牒实质上已成了一种有价证券,宋人修《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干脆便将它列入“财用门”,与楮币并列。人们使用度牒,很多时候,也不是将它当成出家人身份证明,而是当成有价证券,乃至纸币。所以,历史研究者说,“到了宋代,度牒成了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它们原来固有的作用和意义已所剩无几。旅行家们使用这种度牒来交纳自己的旅费,商人也用它们来交纳自己的贷款,这就是纸币的雏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