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中国文物之殇:溥仪的贩卖、英法联军的洗劫,令无数珍品颠沛流离

本文选自于《故宫》,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公元 1924 年 11 月 5 日,一个极其普通的 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 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 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退位 13 年来,溥仪从 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的所有文物,那是 2000 年来封建帝王 们历代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

纵观中国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常常会伴随 270 着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毁坏,如梁元帝萧绎在皇城被攻破前就曾烧 毁了所有收藏。而每一个王朝的承平时期,来自各地的文物精华 又会集中到宫廷。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 帝的各个行宫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 大仓库。当年清宫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现 在已经无人能说得清楚。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编纂的几本收藏书录 大多只限于对书画方面的记载,而且远远不是全部。

1924 年 11 月 5 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一个月后,清室 善后委员会对内廷文物进行了清点。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的文 物中瓷器最多,大都存于宁寿宫、皇极殿和斋宫;其次是书画, 以钟粹宫最多;金器、铜器、玉器在各殿都有不同数量的收藏。 但这只是溥仪离宫后的情形,可以肯定的是,这时的文物已经大 量流失。

事实上,清宫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此之前六十多年的 1860 年。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用 150 年时间陆续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 苑,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

\

宫廷画师沈源、董岱画下的 圆明园四十景图·曲院风荷(局部)

《圆明园四十景图》,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今天的人们只 能从这里想象当时圆明园的风貌。据不完全记载,圆明园中仅唐 宋名人字画就有两百多幅,园内的文渊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藏书 楼,其中收藏的一部《四库全书》就有 3万多册,而《四库全书》 在全国只有七部。在舍卫城中还有康熙以来收集的十万尊珍贵的佛像,而这些几百年来的珍藏在几天之内就消失了。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进入圆明园,第二天,疯狂的抢劫开始了。 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发往本国的通讯中说,在进 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 了,为了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 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而价值连城的书画,在士兵眼里不过是废纸罢了,甚至被用来点烟。

连续三天的抢劫之后,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怒斥这种暴行说:两个强盗,在抢劫和纵烧 了圆明园之后,他们平分了赃物,手牵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 欧洲。

法国枫丹白露宫——法国国王的行宫。当时的拿破仑三世专 门修建了一座中国馆,它的藏品全部来自中国皇帝的行宫,是英法联军统帅蒙邦利的战利品。这里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从未正式对外公开。

\

《圆明园四十景图》(局部),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之一。据说这里的宋元明瓷器的收藏量仅次于北京的故宫。在它 的东方馆赫然展出着一幅《女史箴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卷轴画, 虽然是隋唐时期的摹本,但它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少有的传世作品。公元 1903 年英军上尉约翰把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这幅画 来自对中国的另一次抢劫。

公元 1900 年农历八月初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自 建成以来第一次遭到外来入侵。当时,各国军队在紫禁城轮流驻 扎,先后长达一年多时间,故宫文物遭到洗劫。

中南海,一座比故宫的历史还要早的皇家离宫,在公元 1900 年,成为八国联军的总部。 唐代大画家韩滉的真迹《五牛图》就是当年从中南海的瀛台 被抢走的。它被抢走后,多年不知所踪。公元 1951 年,国家以 五万元港币从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买回。目前,唐人真迹存世已 经寥寥无几。

在这次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圆明园彻底地毁于战火,其他的几处皇家重地甚至王公府邸都遭到洗劫。藏于翰林院的《永乐 大典》被烧毁。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一万一千 276 册,只剩下三百多册,其中一百七十册留在中国,其余的分别流 散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故宫以及宫中文物的命运始终随着国运与时局的变化而动荡起伏。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小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 当中,一批太监开始伺机盗宝。当时地安门一带新开了不少古玩店,而且生意都很兴隆,而这些店铺的后台老板大多是宫中的 太监。

新中国成立后,在清理故宫时,曾经在多处发现了被太监们 藏匿起来却没来得及带出宫去的珍贵字画。其中在重华宫的戏台 底下就发现了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 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这是赵霖唯一传世的作品。

宫中文物的失窃惹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但这却 招来了更大的祸患。 公元 1923 年 6 月 26 日,为了灭掉偷盗的罪证,太监放火 烧毁了建福宫,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 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曾存放了上千尊金佛,在处理这些灰烬时,光一家 金店就捡出了一万七千两金块和金片。 建福宫

大火后,在国人的一片谴责声中,溥仪搬出紫禁城是早晚的事。

\

乾清宫的侵略者

为今后的生活打算,他开始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向宫外 转移文物。事实上,在居住后廷的十几年中,溥仪曾随心所欲地 把许多宫中的东西赏给他的近臣。《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大画 家顾闳中的杰作,当年溥仪随手把它赏给了他的师傅梁鼎芬。虽 然后来被清宫收回,但又被溥仪带出宫外流散于民间,新中国成 立后,国家文物局从香港购回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人临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当时宫中有两件,溥仪把其 中的一件赏给了他的师傅朱益藩,后来这件作品流到美国收藏于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如果说以往的赏赐是为了摆谱,那么后来对溥杰的所谓赏赐 就完全是有预谋的偷盗。作为逊位皇帝,溥仪并不敢直接把东西 拿出宫去,而是制造机会,让他的弟弟溥杰进宫陪读,由太监用 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溥仪在 《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 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从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可以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公元 1922 年,即宣统十四年的七月十三日。先 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名画,总数是册页 68 件,字画 1285 件。其中仅十一月初八一天就赏出 26 件之多。

\

《故宫》,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公元 1925 年 2 月 23 日,在被赶出紫禁城三个多月后,溥仪 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随后还成立了所谓 的“清室驻津办事处”,依然过着小朝廷的奢华生活。为了支撑 门面,他开始变卖他当初偷运出来的书画。 在天津,溥仪究竟卖出了多少书画已无可查证,但仅仅赏给 经手人的就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和《阆苑女仙图卷》等 名作。

《阆苑女仙图卷》是五代画家阮郜仅存的一件作品,而五代 人物画传世的总共也超不过十件。《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真 迹,反映了唐王朝与吐蕃和亲的重要史实。这两件作品在新中国 成立后被故宫博物院收回。而与《女史箴图》同等珍贵的《历代 帝王像》从天津流出后被卖给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本文摘选于《故宫》,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内容介绍

本书脱胎于多年前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从不同角度解读故宫,分十二章节从故宫的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和发展演变的历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辉煌瑰丽、神秘沧桑。讲述了紫禁城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