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大洋
青岛的前身不过是明朝一个小卫所下面的小岛,但凭借出众的水文条件和要害的战略地位,在近代实现了跃升,成为了不亚于省城济南的大城市。而近代青岛权益的归属,也成为引爆中国乃至国际局势的导火索。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青岛是一座半岛城市,西侧的胶州湾是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东侧是被称为“海上名山”的崂山以及崂山湾,南侧是濒临黄海的较为平直的海岸线,北侧是从陆路进出青岛的唯一通道。
青岛地图
那为什么这座城市叫“青岛”,又同时被称为“岛城”呢?今天青岛市鲁迅公园里有一郁郁葱葱的小岛,叫“小青岛”,原本的“青岛”,就是指这座岛,这座岛周边的村庄叫“青岛村”,今天的青岛市,就是以青岛村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来的。
今天的“小青岛”
在漫长的东亚古代史中,火牛阵、秦始皇登琅琊山、田横岛五百壮士这为数不多的几笔,是发生在今天的青岛市行政区域内的事件,但都不在青岛主城区内。
时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在明朝疆域沿海实行卫所制度,每卫5600户,卫下设所,每所1120户;卫所居民都是世袭军户,平时为民,自给自足,战时为兵。
今天青岛市行政区内的鳌山卫和灵山卫的名字依然在用,很多原住民也是当年卫所居民的后代,离青岛村距离最近,原隶属于鳌山卫的浮山所,现在已经是青岛主城区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浮山所旧貌
浮山所公交站
今日浮山所街景
清朝雍正年间,卫所遭裁撤,青岛似乎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鸦片战争之后,洋人间谍大量涌入大清,寻找适合殖民的地点,他们对胶州湾天然不冻深水良港的重要价值的认识,比清政府深刻得多。
1883年清法战争,法国人威胁说要派舰队占领胶州湾,朝廷才略微知道了青岛的重要性。1891年北洋水师建成的阅兵仪式后,李鸿章旋即乘船到胶州湾实地考察,认为青岛村附近着实重要,于是上奏光绪皇帝,申请在此地建港设防。当年6月14日,光绪皇帝下诏同意李鸿章的奏报——这一天就是青岛建制的开始。
从1892年开始,登州总兵章高元对青岛进行海防建设,修建了若干炮台和停靠船只的栈桥。其中一座栈桥保留至今,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各种宣传册、电视节目以及青岛啤酒的商标上。
青岛栈桥旧貌
今日栈桥
清政府在青岛建港设防的起因是法国人的威胁,但最终来的却是德国人。
1897年10月,发生了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对胶州湾觊觎良久的德皇威廉二世非常高兴,他说“清朝人终于把我们渴望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这是我们大清采取强力行动绝佳时机”。他以此为借口,命三艘巡洋舰从上海出发,驶入胶州湾。
章高元发现德国军舰后,派人前去探问,德国司令迪特里希骗他说“借此操演”,章高元信以为真,还热情邀请对方赴宴。迪特里希“婉言谢绝”,并命德军登陆,占领了电报局、军火库、栈桥、炮台、衙门和兵营等重要据点。图穷匕见的迪特里希对清军发出通牒,“本次受德皇陛下的旨意,占领胶州,限3个小时内将驻防官兵全部退出女沽口、崂山之外,不准携带火炮;限48小时内退清,过此即视为敌军办理”。
章高元不愿承担“兵端自我而开”的罪名,于是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将部队后撤。清政府下令“唯有镇静严扎,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衅自我开”。于是清军四个营的兵力不战而退,并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99年。这就是胶州湾事件。
三艘德国军舰驶入胶州湾
德国人占领青岛之后,开始了大规模军事要塞和城市建设。今天每逢雨季,全国各地深受下水不畅之苦时,青岛老城区出色的下水系统总会被人一再提起。它们是当年德国人建造并留下的,至今仍在使用。
这些下水道十分宽阔,里面甚至能让卡车通行。其实,德国人修建这些下水道本来就是军事用途,用来沟通各处堡垒、炮台和码头的地下通道,所以才修建得异常坚固和宽阔。
德国人带来的大量工作机会、新的科技和异域文化让青岛迅速繁荣发展,几年之间,原来的渔村变成了西洋建筑鳞次栉比的美丽城镇。
至今青岛依旧留着深刻的德国烙印,当时的建筑和景观还有大量留存,“八大关(指八条以中国关隘名字命名的道路)”景区布满了德式洋房和别墅,其浓郁的德国风情成为今天去青岛旅游的必经之地;许多大企业,像青岛海尔和青岛啤酒也都跟德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德军殖民地司令部
青岛德式建筑群
“八大关”风景区
“八大关”俯瞰
德国人对青岛建设的成功引起了日本人的垂涎。
一战期间,1914年8月7日,德国驱逐舰在南海攻击了英国运输船,英国遂向日本提议联合在东亚对抗德国势力。此时德国已经把大部分兵力调回欧洲,这对日本人来说不啻于抢夺青岛的天赐良机,便一口答应,并照会英国政府说要采取一切必要之手段。
于是日本派出约5万人的海陆军队,打着帮北洋政府讨要青岛的旗号,抵近青岛海域,封锁德军航线。德军在青岛虽然兵少,但其在青岛经营海防多年,建有135门岸防炮,并有30多门野战火炮;海军大小舰艇共16艘。日军因惧怕德军海防凶猛,只能让军舰在远海游弋,不敢靠近。
无法正面攻击青岛的日军,于9月2日,从山东半岛北部的龙口登陆,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占领济南,封锁胶济铁路,防止德军利用铁路逃窜;一路向南,从北边进攻青岛。
日军登陆地点
9月26日战斗打响,当时德国青岛守军只有不足1万人,凭借苦心经营多年的5座要塞防线苦苦支撑。11月7日凌晨,久攻不克的日军对德国中央堡垒发动夜袭,德军连日作战身体疲劳,对夜袭毫无准备,发现日军时为时已晚,中央堡垒沦陷。中央炮台失守后,德军防线全面崩溃,日军在7日当天就拿下所有炮台和堡垒,德军投降。
德军五座堡垒
日德之战历时两个月,青岛被日本控制。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半夜造访袁世凯大总统府,递交了一份共21条的外交条约,这就是著名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条约前4条全部是要北洋政府将青岛和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要求。袁世凯于6月1日签字批准条约,他声泪俱下地表示“我国国力未允,尚难以兵戎相见,权衡利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的要求”。但袁世凯后来复辟当皇帝,遭到国民唾弃,并很快病死,“二十一条”也并没有真正生效。
日本人知道占据青岛名不正言不顺,出于对国际局势不确定性的观望,他们没有对青岛进行大规模投资与建设。
一战结束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公然提出要将其占据青岛的权益合法化。开始,美国总统威尔逊对此不甚同意,并要听听北洋政府的意见,顾维钧代表在大会上做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博得了许多国家代表的同情。
但日本政府提供了一份1918年段祺瑞政府与日本政府对山东问题的秘密换文,此换文内容是日本向北洋政府提供借款,而北洋政府则同意日本有占据青岛的合法权益。这表示北洋政府是自愿将青岛出让给日本,诸战胜国纵然出于限制日本的目的不希望其占据青岛,也是爱莫能助了。
消息传回国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民众罢工、罢课、抵制日货、上街游行,要求归还青岛,以为北京大学一位学生甚至用血写下“还我青岛”四个大字。迫于民意,北洋政府授命参加巴黎和会代表不要在条约上签字。
青岛五四广场雕塑“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
1921年,哈定替代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新任总统。当年11月,在其推动下,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华盛顿会议,并于1922年2月4日斡旋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将青岛归还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则须保证青岛成为开放的商埠。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主权回归。
回归后,得益于开放的贸易环境和德国人的固定资产投资,青岛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尤其是纺织业更是蜚声海外,为今日的青岛画下靓丽的底色。
日军撤离后,很多德国人回到青岛,一位名叫高吉莱的德国商人,从1933年开始,把当时青岛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在青岛的生活片段用胶片记录下来。
这位商人在二战后被遣返回国,也将这份珍贵的胶片带走。2006年,高吉莱商人的二女儿拒绝了德国电视台的重金求购,将这份胶片无偿赠送给了青岛档案馆。
从胶片中我们看到,当年高吉莱一家居住在青岛市鱼山路31号,这栋建筑至今依旧还在那里,院子和别墅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甚至一眼就能认出高吉莱女儿朝他挥手的那扇窗户。
现在的青岛绝对称得上繁华的现代都市,但在摩天大楼和霓虹灯之外的幽辟一角,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还在向人们讲述曾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