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运磊
郑州其实也是一座古城,还是八大古都之一,虽然存在感最弱,但也有它的故事。
在河南媒体圈儿,尤其是官媒,郑州就等同于“郑中心”,“郑中心”就是郑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凡特定称谓,总是有原因的,一如梁山好汉的那些绰号(“郑中心”的由来,下文再述)。但我总以为,别的咱不比,就在中国八大古都圈儿里,郑州应该算是最没存在感的了。
“中国八大古都”的说法只是近些年的事儿。它们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按定都时间先后,包括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安阳和郑州属于后入者、新兵蛋子。但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在很多人眼里,郑州甚至还比不上安阳——安阳还有甲骨文呢,郑州除了有二七塔,还有啥?可以说,在很长时期,郑州是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其实,对于郑州,有很多误读需要澄清。
郑州没有历史吗?
误读一:中国人办事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郑州这名字,咋看咋像一个暴发户、新兵蛋子。同为八大古都之一的杭州,这名字多敞亮!就连不算古都的广州、兰州、福州,听起来也比郑州显得耳熟。
事实上,郑州这个名字可不新了——郑州商代亳都龙城遗址纪念碑记曰:郑州商代遗址不仅是中国目前城墙仍立于地面之上的、时代最早的都城遗址,也是3500年前同时代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市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
该城池自落成后,便为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数朝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在中外城市发展史上堪称孤例,可谓当今世界年龄最长之都市……
可以说,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让郑州一跃成为继安阳之后的第八大古都,实在功莫大焉!
那么,这个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说起来颇为有趣。
首先不能不提一个人——韩维周。此人很特别,似乎是专为与郑州商城遗址产生关系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都被考古界内外媒体贴了个轻飘飘的标签:“小学教师、业余考古爱好者”。贴就贴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小学教师也是老师,人家韩老师并不在乎。
发现郑州商城的韩维周
事实上,韩老师的学识修养并不“业余”,他是中国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上个世纪20年代,韩老师毕业于河南国学专修馆,之后供职于河南古迹研究会,专事考古工作。
河南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曾撰文回忆称,韩维周曾与董作宾、石彰如等开创中国考古学的大师们一起,参与了殷墟的发掘工作。
1950年秋,在郑州二里岗,韩老师捡到一些陶片石器。揣摩一番,他认为这些残破玩意儿非同小可,就向省文化部门作了汇报。后经安金槐、许顺湛、裴明相等专家的发掘考证,证实了“郑州商城”的存在。
从此,“二里岗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上的专有名词(在考古学中,“二里岗文化”对应的就是商代前期文化)。
不过,处在层层叠压中的这座商代城垣,显现出的不同文化信息告诉大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浪花一朵”,而是一座始终绵延不绝的奇峰,比如继商之后,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管国,最早也是以它为基础而筑城立国的。因此,紧邻郑州知名行政区二七区的管城区,亦与其颇有渊源。
毫不夸张地说,郑州这个大都市已有3000多岁了,郑州商城至少有3500岁,有些说法还认为有3600岁。
遗憾的是,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只剩下内外两重城垣了。
郑州商城一角
商文与商史的确定,可上溯至“甲骨文之父”、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商代遗址与商代前期文化的发现,应把首功归于“业余”的韩维周老师。
自此,郑州这座一向被世人视为小字辈的城市,终于站起来,抖去数千年来附着于身的历史尘灰,一跃而成为中国都市群的长辈。
有了本钱,再看名号。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荥州被改为郑州。
如果一定要说郑州是新人,那即便就从改名的隋朝开始算起,郑州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这新人也未免老了点儿吧。
郑州是暴发户吗?
误读二:郑州是暴发户,缺乏文化内涵。这种观点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与郑州的两个绰号分不开:“商城”、“中国唯一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郑州火车站
首先说“商城”。“商城”郑州其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商贸城,二是指商代古城。那些认为郑州是暴发户的,估计是“一叶障目”了,只知道郑州的商贸、商战,却看不见郑州的文化“泰山”。
随便举些例子吧。从数量上说,郑州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从“典型代表”来说,大名鼎鼎的黄帝故里在新郑、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在郑州的登封市;嵩山还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少林功夫就是从嵩山走向世界的。此外,嵩山还拥有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除了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郑州还有闻名遐迩的“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邙山,著名历史人物轩辕黄帝、列子、子产、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均出生于郑州。
说起中国风水最好的墓地,那绝对非北邙山莫属了。古语有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中原建都的很多帝王都将北邙山视为死后陵寝之首选。
邙山很有名,但邙山黄河游览区却姗姗来迟——上个世纪70年代才在黄河之滨的荒山上开工建设。说来郑州的邙山有点“委屈”,为什么?大家一说邙山,就会想到洛阳的邙山,而不会想到郑州的邙山。其实邙山很大,就像黄河一样,不仅河南有,甘肃、内蒙古、山东等也有。
郑州段邙山
至于郑州周遭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了。
有这些撑着,你还好意思说郑州缺乏文化内涵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些坚持把郑州“商城”视为商贸城的,恐怕对郑州的商业文明、商战历史也是一知半解的。在此,略叙如下。
清朝末年,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当地经济遂获勃发生机,郑州开始较快发展,此乃“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肇始。
1953-1988年,郑州站两次扩建;期间的1954年,河南把省会城市从开封迁到了郑州,这是“郑中心”的由来之一;1963年,郑州车站正式成为办理旅客运输的特等客运站,也最终确立了其在全国铁路系统中的枢纽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商业开始与世界接轨,郑州率先爆发了震动全国的商战。1989年,一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词,叫响全国。亚细亚从价格、公关、服务到环境,全面挑战郑州的五大国营商场,不仅注定要载入中国商业史,而且也为全国的商业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当然,后来的亚细亚虽然式微,被财经作家吴晓波以失败的商业案例录入《大败局》,但亚细亚并未彻底消亡,目前仍存活于二七商圈,它就像麦克阿瑟说的那样,“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目前,郑州还有个新身份——“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依据品牌商业数据、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而出的。这个榜单标准依托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据该算法框架综合得出《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18年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无锡。
2018年新一线城市排名
“郑中心”的性格
从某种程度上说,郑州和中国很相似:都有悠久历史,现代化的时间都比较短,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格局都很明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远胜中西部,郑东新区甩了西区不止一条街),治下人口众多,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摄影家张惠宾说,中原之所以是平原,其文化特征也正是“平”——平凡、平淡、平常。中原文化像个巨大的调色盘,各种色彩都有,但又相互交融,其滋味平和而底蕴深厚,若中原大地一般。因此说,无明显特征的中庸也就是中原文化、郑州性格乃至市民风气的基本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河南人夹在晋楚齐秦之间,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因南北夹击而左右为难,“朝秦暮楚”是一种不得已的求生手段、权宜之计。因此,恶劣、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河南人一种独特的风格:
既勤劳又懒惰;既执着又善于妥协;既顾全大局又追求自我;既坚韧又脆弱;既虚荣又务实;既淳朴又市侩;既开放又保守,既敢于为民请命一身是胆,又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相处的民生性格,也深深地融入了郑州市民的血脉、文化基因。
对此,我认为,城市和企业、人一样,需要“管理”别人对你的看法(perception)。“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与其费尽心机去“管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如把自己的形象先“管理”好。
欧冠客战尤文做出惊天倒钩后,C罗在ins上发了一句话:
“hard work pay off.”
“努力锻炼,终有回报。”
向c罗学习
任何城市都有问题。城市是问题的根源,但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在于拿钥匙者如何运用钥匙了,只要运用好了,可以大有作为——“努力锻炼,终有回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墙是封闭的象征,路是开放的LOGO。国人曾习惯于大修城墙,地球另一边的罗马人却在铺设大道。结果怎样呢?我们产生了一条仰慕型的文化积淀——“不到长城非好汉”,罗马人建造的工程不仅至今还在使用,而且产生了一条更为经典的普世价值——“条条大道通罗马”。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国人、河南人、郑州人也在不断试错,也在不断探索,也在不断创新,也在不断进步。
时至今日,郑州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甭管是陆路还是水路,抑或天上的“天路”(航线),有了路,就有了故乡和远方,就有了诗人和游子,就有了探索和进取,就有了开放和进步,而这一切,也正是一个城市、国家的强盛之基,一个民族、思想的文明之本。
“郑中心”,期待你有更多的“心”与“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