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半个月,中国人民会迎来普天同庆的农历新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不少人会感慨一年有什么收获,但这比起吃来说,简直不足一提。现在过年,水饺是必需的美食,其对“中国新年”的意义,就像火鸡肉之于感恩节一般。
很多人都想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怎么过年的?尤其是最年《甄嬛传》等清宫戏一直很多,皇阿玛和阿哥格格们怎么都吃什么?
清宫没有春节
现在我们提到过年,则要提及一个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他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根据天文知识改进了当时的农历。汤若望以传教为毕生目标,明清鼎革之际以前朝旧臣变节降清。1645年,又将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改名呈进,顺治皇帝亲定名为《时宪历》,但当时仍无“春节”之名,农历新年是元旦,皇帝年号改元都以此为准,自当时起,老外为了与基督纪元的新年相区别,将这称为“中国新年”。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农历元旦因与24节气中的立春接近,故改名“春节”,在民间仍为岁首,官方则改以公元纪年为准,包括新年首日含义的“元旦”定在公历1月1日庆祝。新历颁行107年,元旦的节日仪式感不强,人们还是在庆祝中国新年时博个彩头。即将过去的狗年如果没有“一旺到底”,那你猪年一定“猪事大吉”。皇室生活更是要“新年正当红”。现在,我们就想过去,看看真实清宫大内的过年活动是什么样的?
流传千年的水饺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饺子和春节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其实,饺子的历史远比清朝的历史更悠久。
春秋时期,山东地区的薛国就出土过类似于饺子的食物。而这种食物被认为和东夷部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比较公认的饺子发明人,是河南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最早发明饺子是为了给大家治病。这位名医在面皮里包上驱寒的食材做馅儿,避免人们的耳朵生冻疮。所以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讲究也是这么来的。
更想不到的,其实饺子最开始属馄饨的一种。历朝历代叫法都不同。早期被称作是月牙形馄饨、偃月形馄饨。
一直到宋朝,这种食物才和馄饨脱离了关系,被称作是“角子”。元明时期,“扁食”这一称呼开始出现,直至今日,还有很多方言区将“饺子”称作“扁食”。这一时期的饺子和现在大家所熟悉的饺子更加接近。到了清代,“饺子”说法才算定型。
然而,将中国新年“春节”与饺子联系起来的传统,最晚在明代已经出现,至今仍是北方过年的必吃。究其原因,或许与“饺子”、“交子”谐音有关,在新年子时开吃,象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预祝年年有余是再好不过了!
纵观饺子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逆袭史:从一开始的附属于馄饨,到现在能够自立门面和馄饨分庭抗礼,甚至风头盖过了馄饨,这段发展史足够励志。对大家而言,饺子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自然也是贯穿清朝始终。
紫禁城里迎新年 皇帝水饺是啥馅
清宫戏的热播,让人开始好奇中国古代最后的这个封建王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那时候的过年和现在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当年宫里,清朝皇帝也会与百姓一样,在新年初一选择吃饺子。不过,却不吃肉馅。首先,这是因为清朝皇帝普遍信佛,不杀生。还有就是当年入关时,努尔哈赤留下了组训,要求子孙们吃素馅饺子。
即使是素馅,皇室的饺子也高大上很多。在饺子里有马齿苋(知寿菜)、金针菜、木耳,辅以蘑菇、笋丝、面筋及豆腐干、鸡蛋。现在,咱们想吃素馅水饺,也可以比大清皇室更讲究。湾仔码头水饺新款素三鲜水饺,新年大吃更能博得一年好运加持、一马当先的好口彩。
不过,到了晚清时期,也不是没有吃肉馅饺子的皇帝。有史书记载,光绪皇帝一顿吃了40个饺子。这些饺子是“猪肉菠菜”、“猪肉大葱”和“羊肉”馅的饺子。现在,有地方会吃“可食用黄金”,但当年富有四海的皇上不好这口。
如果光绪皇上能吃到湾仔码头,他会爱吃那种肉馅水饺?玉米猪肉香喷喷,象征来年金玉满堂;若是猪肉芥菜,更是吉祥如意、笑口常开的好彩头。当然,万岁爷不是普通人,要吃一定是新年最火的“红运当头”水饺,这时格格们必然一身喜气红装,锣鼓喧天地歌颂湾仔码头好吃的不得了和猪年有福。今天,高颜值的SNH48的表演喜气洋洋,让你体会登基坐殿的皇室体验。
除了吃吃喝喝,清宫大内庆祝新年还有哪些风俗?
辞旧迎新 腊月开始
紫禁城宫里迎接新年,是从腊月开始的。进入腊月,各种各样的活动就开始了。从腊月初一,清朝的皇帝就会在宫中张贴“福”字。
腊月初八当然和现在一样,腊八粥要安排上。腊月初八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
贴春联也很有讲究,每年的腊月二十六贴上,到转过年来的二月初三还要揭下来。由此可见,如果格格穿越回到清宫,说点“春节快乐”可能会让皇上懵圈,但恭贺新禧也肯定会让皇阿玛受用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