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大批国宝级文物

张伯驹在上世纪的文化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段传奇。在那民族危亡、文化衰落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奔走呼号,为振兴发扬诗词书画等传统文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潘素 《夏山过雨》

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动荡,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物被贩卖出境,张伯驹先生为了使这些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物“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在奔走呼吁的同时,不惜散尽家财,像《平复帖》、《游春图》等作品,都是经张伯驹先生的努力才免于流落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所藏书画捐赠国家更显其品格,国难之际以一人之力守护文化命脉,太平之时又将毕生心血奉献国家,其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一般收藏家,足当民族文化之“峻峰”。

\

张伯驹《兰蕙——丛图》

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和潘素先生是近现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成就,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伯驹先生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可谓历尽艰辛而初心不改,书写了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传奇。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先生眼光卓绝,魄力宏大。

\

张伯驹《调寄平韵满江红》

张伯驹先生为一代名士,同时又是杰出的诗词大家。刘海粟先生说:“丛碧兄是当代文学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姐妹艺术,相互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

张伯驹 《傲霜》

\

张伯驹 《崔嵬·耀彩七言联》

张伯驹的书法线条笔画,有一种飘逸的动感,如羽飞燕舞,清妍秀美。但也有人评价说,只觉得其线条曲曲弯弯,真如古人所谓“春蚓秋蛇”一般。但观“静从贝叶参空谛,宜对梅花守岁寒”七字联,不止意境高妙,而且字态墨趣,顾盼生姿,充溢着静谧、活泼、自在流行之美感与道心,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象。再如为张晓鹰题额之“逢雁楼”,结体奇古,率意自然而有法度。张伯驹书法艺术的独特成就,源自的人品、学识、修养,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深厚古典学识,与浅淡出尘的士人风神,这便如同他在收藏上的慧眼识珠一般。

\

张伯驹 潘素合作 《纯是君子卷》

刘海粟曾这样评价张伯驹这类书法:“运笔如春蚕吐丝,笔笔中锋,夺人视线,温婉持重,飘逸酣畅,兼而有之,无浮躁藻饰之气。目前书坛无人继之。”学者刘叶秋则说张伯驹的书法:“书兼行草,圆劲挺秀,卓然大家风范。”

潘素艺术成就

潘素于二十一岁正式拜师学画。老画家朱德盏是她的启蒙老师。潘素擅大、小青绿、没骨和金碧等各种工笔重彩山水画.她在继承唐代绘画真谛的基础上,博采古代众家之长,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她的画意境清朗、深邃,感情丰富、饱满。

\

潘素《翠障春晴》

她的作品无论是神韵气势、构图章法,还是对各个局部隐显、藏露、虚实、强弱关系的处理都呈现一种整体的美感,具有于雄浑之中见清秀、于富丽之中见典雅的特色。《万里江山》中,那起伏有序的峰峦,错落有致的林木、疏密有别的云霭、完整地构成了气势壮美的境界。

1983年,潘素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临幕完成了中国传世最古的一幅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一面大幅绢帛上出现了春日的青山碧水,树石屋宇,游骑画舫,以及漫步的雅士和聘婷淑女,临攀得维妙维肖,完全保持了原作的神韵和风采,显示出画家在艺术上日益精湛的造诣。

\

潘素 《大岭秋色》

潘素在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继承了唐代绘画瑰丽璀璨的时代特色和宋代绘画趣谐情真的特点,并融进自己对自然美的种种体验,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潘素的创作是以临攀古画为基础的,但她一向认为不可“拘泥于古”,不仅要有对民族传统的学习和研究,还要和现实紧密结合。这是潘素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她出生于南方,生活在北方,由于她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切理解,所以反映出了自然风景中的内在精神及各种不同的特点。潘素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在具体绘法上也较古人有所不同。如古人往往先勾线后填颜色,而她则先填颜色后勾线。

\

张伯驹 潘素合作 《梅竹双清图》

在历经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里,潘素的妙笔丹青曾得到过无数方家的肯定和赞赏。“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异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这是张大千于1981年对潘素的《云峰春江》一作所作的题词。大千将她比为盛唐时期深得张僧既真传的著名山水画家杨异,可谓备极赞誉。

原文作者:李坤凝

原文来源:《收藏投资导刊》2019年1月刊总第192期《起衰振古 功在千秋——张伯驹、潘素文献展》

(因篇幅问题,原文有删减)

《收藏投资导刊》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合作美术馆

合作杂志精选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