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文|逆北
01甲午战败,北洋海军重整旗鼓
1895年2月17日晨十时,在威海卫的军港水域内,突然出现了一大批日本军舰。这些军舰有恃无恐的驶入军港的深处,却没有受到任何清朝武装的阻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就在这一天,清帝国的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宣布向日本海军投降。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不愿在被俘后受辱,选择吞鸦片自尽,而他的部下,则在阴郁的气氛中交出了自己手中掌握的一切,包括性命。
故事远没有结束,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的紫禁城内后,清帝国高层围绕如何处置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一些官员还幻想着靠雇佣外国船只运送陆军偷袭日本本土,来达到翻盘的目的,可在慈禧与李鸿章等人眼里,这不过是纸上谈兵。眼下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日本和谈。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在马关)
和谈的结果自不必多言,《马关条约》的内容相信读者朋友并不陌生。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却摆在了清廷的面前——“北洋海军亡了,难道海防建设就要因此废弛吗?”
两江总督张之洞,便在这一年七月的奏折中指出:“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若物力太巨。则南北洋两支断不可少”。
为了让北京方面相信自己的建议具有可行性,他提出了复兴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因未参战,实力犹存)的三条计策——
1、将领必用洋将,请敕琅威理迅速来;
2、购买外国军舰;
3、多设海军船坞。
02购进新舰,培养新人
对于张之洞的建言,北京高层也是矛盾重重。因为琅威理原先便是北洋海军的教习,后来,因与舰队司令丁汝昌等在权力分配等问题上存在争执,而被“礼送”回国。现在,迫于人才缺乏,又要把他请回来,谈何容易?果然,琅威理得到邀请函后反应冷淡,表示要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定,第一条就此搁置。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部分官兵合影)
琅威理不来,那购买外国军舰总会容易一些吧?事实也正如此。早在1894年秋天,英国的阿摩士庄厂就为北洋海军建造了数艘鱼雷炮舰,但是,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英国宣布中立,船也就扣了下来。现在既然战争结束,船只也不便继续留英。于是顺利返回清帝国的沿海军港。
英国人给船只放行后,清廷从中得到鼓舞,继续向西方国家采购新式军舰,以补充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损失。1896年夏,总理衙门便筹集了一百多万两白银用于新舰采购。
有了充足的资金,负责购船的清朝官员许景澄又下功夫同欧洲造船厂进行洽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方的积极努力下,英国的阿摩士庄厂答应为清方生产两艘巡洋舰,这两艘巡洋舰返回中国沿海军港后,被分别命名为“海天”和“海圻”。
德国的造船厂眼看有利可图,也承诺为清方建造更多的铁甲船和鱼雷艇,北洋舰队,终于看到了自己东山再起的曙光。
可是,光有军舰没有人,也是不行的。甲午战争中,懦弱怯战与不谙武器使用者扎堆出现,给北洋舰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要重建海军,必须得在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影视剧中临阵溃逃的方伯谦,右一)
负责人员整训的,是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的王文韶。王文韶曾执掌西南政事,颇有手腕。他一上任,便开始调查军情,以实施公平的奖惩计划。不到数月,就有千总吴怀仁等因为战争中潜逃之事遭揭发而被革职正法;战争中奋战牺牲者的家属,按照《海军交战赏恤章程》得到了一笔抚恤金;至于其他幸存的中下级军官,则被分配到天津水师学堂温习功课,其中优秀生还被告知能出国深造。
王的计划看似比较全面,但是,也不能过度高估其执行效果,由于清朝海军学堂内生活多腐化堕落,学习内容又与现实严重脱节,导致许多军官仍然对海上作战感到陌生,更糟糕的是,由于前期在买船上花费过多,此时已没有多余资金升级教育规模,官费留学也因此成了一句空文。此时,面对这些拦路的猛虎,北洋海军的复兴者们将何去何从呢?
03列强强占沿海军港,海军复兴又遇难题
就在清廷全力复兴北洋舰队的时候,又出事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让日本得到了大笔的赔款,还刺激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898年上半年里,德国远征军强占了山东胶州湾,俄国人趁机占领了旅顺和大连的军港;至于英国人,也趁火打劫,于这一年占领了山东的威海。
(德国强占胶州湾)
列强占领的这些沿海港口,都是清廷曾投入巨资建设的北方军港,说白了,这些就是北洋海军复兴的基础。而现在,军港被占,刚刚从甲午战争中缓过神来的北洋海军,竟又变成了有家难回的“丧家犬”。如果说海军没钱没人还能靠时间来弥补,那么列强的长期干预,则成为了海军复兴事业难于逾越的鸿沟。
这些有家难回的军舰,只能分头停泊在小港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这些军舰多在自己的舰长带领下驶向南方避难,北洋海军的余脉,也算得以保全。而清朝灭亡后,他们又分别落入割据军阀的手中,走向命运的深渊。北洋海军的复兴,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今天,北洋海军已经不复存在,但他的复兴成败,对我们今天的军队建设仍有着很大的启迪。笔者试总结于下:
首先,在军队的武器来源上,应当注重独立自主的生产维护,而不是依赖国外的进口;其次,在军队的思想观念上,则应当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如果贪恋和平忘记备战,覆亡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最后,在军队的发展规划上,则应摆脱沿海的防御思维,走向深蓝,这是历史的警示,也是现代世界格局的要求。
参考文献: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国华侨出版社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三联书店
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1860-1911)》 三联书店
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 山东画报出版社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