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刚刚命人制造了一架新雪橇……这架雪橇制作于维也纳,上面装饰着最精美的车饰。众所周知,皇帝出行时路上不允许任何闲杂人等出现,因此,即便皇帝乘坐它穿过北京街道,也没人能欣赏到它的华丽,如此精美的外部装饰实在是有些浪费。”
1894年12月15日,法国《全球画报》透露了清朝皇帝在欧洲的豪华订购,虽然对火车、银行、大学、现代报刊等满腹狐疑,可在购买奢侈品上,皇朝却表现得品位不俗。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个月前,日军刚占领了旅顺,并制造了“旅顺大屠杀”,甲午战争局面急转直下,北京防务告急。东京的《时事新报》宣称:“清王朝将于 1904 年覆灭,届时整个中国将会被五大强国——日本、俄国、英国、德国以及法国瓜分。”
从《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赵省伟编,华章同人·重庆出版集团)中,可以看到甲午战争更多细节:开战前,西方列强普遍倾向清朝,甚至暗施援手;开战后,日军作为侵略方,竟得到许多朝鲜民众支持,导致速败;清朝陆军精华尽出,甚至光绪皇帝的岳父桂祥(也是慈禧的弟弟)亲自上阵,结果却是一触即溃……
经过“洋务运动”,清朝经济规模一度超越法国,成为全球第二,可在战场上,军人素质、组织能力、作战理念等全方位落后于日本,以致西方列强将这场战争定义为“文明战胜野蛮”。
甲午战争犹如一部大书,值得反复阅读。只有读懂它,才能真正理解近世之变。
正如著名历史学者马勇所说:“清人所说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指的是甲午战争,而不是两次鸦片战争。可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转型中的关键一战,其意义远远大于近代史上的所有战争。”
经济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国力
问:在本书封面上,有西方人绘制的高升号运兵舰被日军击沉前的图像,图中清军士兵竟打着赤脚,是不是太惨了?
马勇:从史料看,甲午战争中清军装备很好,甚至比日军还好,不可能没鞋穿,赤脚可能是当时陆军上舰的一种习惯。
今天读者可能不太理解当时的情况,当时清朝经济发展很快,1891年时,规模已超法国,成为世界第二。有钱了,军队的装备便有所提升,并且请外国军官来帮助训练。
不过,清廷拨款不均衡,重海军轻陆军,即使给海军拨款,也是重建军轻维护。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拥有40多艘军舰,2艘主力舰,投入很大,可后续经费却不足。
问:当时清朝发展为何这么快?是因为“洋务运动”吗?
马勇:过去我们较多谈及“洋务运动”,却忽略了另一方面,即大量外资涌入中国。
1860年,北部中国的口岸对外开放(如天津、烟台、牛庄),刺激了外资进入,因此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清政府不允许外资进入,对民间资本也严加管控,在当时,清朝没有企业家,要么是红顶商人,要么是买办。
由于法律不保护私人资本,所以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没形成民族资产阶级。可发展越快,资本要求变革的呼声越强。
问:面对呼声,清廷为何无反馈?
马勇:外资进入后,就会涉及买地、租地等,可1842年后,清政府因割让香港,引发朝野巨大争议,认为祖宗开疆拓土,后人却不珍惜。所以清政府在涉及土地问题时,态度异常谨慎。
外资找不到解决方案,不断在抱怨,当时中国一些明智的商人,如郑观应等,也有很好的建议,但清廷视而不见。清廷在羞羞答答中开放,不自觉地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即政府把持经济。
看甲午战争,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不能只看双方战略、军力、战法等。
李鸿章只做对了一半
问:书中可见,西方列强在战前普遍看好清军,这是为什么?
马勇:这与李鸿章改变对朝策略有关。
1882年前,清政府将朝鲜视为藩属国,不允许其与外界联系。1875年,清政府一个疏忽,日本利用“江华岛事件”(1875年日本“云扬”号等3艘军舰先后骚扰朝鲜釜山、江华岛一带,日军大获全胜)与朝鲜建立了外交关系,朝鲜开始形成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到1880年时,朝鲜出现了“亲日派”。
在此局面下,1882年到1884年,李鸿章调整了对朝策略,建议朝鲜与世界亲近,并于1884年,引导朝鲜与美建交。李鸿章的想法是,如英、美、德在朝鲜均有投资利益,就可以牵制日、俄。
改变策略后,朝鲜进入10余年的稳定发展期,兴建了许多铁路、港口等。甲午战前,列强希望维持这一局面,所以暗中支持清军。清朝借“高升号”运兵,英国人也同意了,英国还向清政府提供了大笔贷款。
日军在向战死者致敬
日军在朝鲜战地挖水井取水,因含细菌,造成伤亡。
问:既然如此,英国为何不携手清军参战?
马勇:清政府在“引导朝鲜走向世界”政策中反复游移,所以列强多持观望态度。
清政府坚持朝贡体系,不肯接纳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一方面,引导朝鲜和美国建交,另一方面,又不允许朝鲜使节直接与美国联系,必须在清廷驻美大使引导下,才能与美国外交人员接触。
1887年—1889年,朝鲜派大使朴定阳出使美国,清政府震怒,与朝鲜进行了长达4年的交涉,逼朴定阳先到清驻美大使馆“报到”,后又坚决要求朝鲜召回朴定阳。
由于清朝“少壮派”头脑发热,包括李鸿章也头脑发热,不仅让朝鲜不满,也让列强不满。列强曾希望朝鲜成为瑞士那样的“中立国”,但在朝贡体系下,这是无法实现的。
战争中被摧毁的工事。
日军部署在山地间的炮兵
朝鲜民众为何不支持清军
问:李鸿章等人头脑发热,对甲午战争产生了怎样影响?
马勇:直接结果是,甲午战争中,许多朝鲜民众不支持清军。
清军是反侵略方,日军是侵略方,清军本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可李鸿章坚持朝鲜是藩属国,这就给日方可乘之机。日方声称支持朝鲜独立,得到当时朝鲜有现代意识的政治家支持。
日本天皇前往日军大本营所在地——广岛。
当时朝鲜经10多年快速发展后,出现了腐败等问题,民间要求政府改革,李鸿章对此毫不关心,而日方却打出“改组政府”的旗号。
此外,袁世凯等人在朝表现得很傲慢,当年他才20多岁,去见朝鲜国王,动辄教训人家,一副太上皇的姿态,你让人家怎么想?
虎山战役中的日军。
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差点被朝鲜人扣留,袁一天打几个电报,请求回国,说自己被抓,会丢清廷的脸。李鸿章不同意,袁便说自己病重,靠耍赖才回来,可见他在当地不得人心。
清军没得到更多朝鲜民众信任,加上军纪差,所以战场上打得一塌糊涂。
清朝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所以赴朝的清朝商人远不如日本多,当时清朝与朝鲜更多靠官方往来,而日本与朝鲜主要靠民间往来,其结果完全不同。
清军列阵依然是传统的方式。
对于这段历史,不能只看清朝方面的史料。当年我看了很多朝鲜方面的史料,发现很多人都对清军不满。
利益集团绑架了国家战略
问:甲午战争输在陆军上,可人们却更多关注海军。
马勇:确实如此。北洋水师满编才4000人,只打了“黄海大东沟之战”这么一场海战,因它充满悲情,让人们忽略了甲午战争主要是陆战。清军共出动20多万兵力,可谓精华尽出,表现却很差。
清军丢掉朝鲜后,李鸿章让所有军舰回威海卫,不再出击。这是受中法战争影响,当时清朝丢掉了越南,但本土作战表现尚可,所以清政府没赔款,保住了面子。李鸿章的想法是:如陆军能御敌于国门之外,那么就算朝鲜独立,清政府仍有台阶可下。
问:为什么陆军表现这么差?
马勇:这涉及清朝的国家战略失误,当时分“疆防”“海防”两派,“疆防派”中坚左宗棠去世后,“海防派”核心李鸿章受重用,清朝走上片面发展海军、忽视陆军之路。
李鸿章为什么片面发展海军?因平定太平天国期间,形成了水师,并配套设立了江南机械制造局等,形成利益集团。它们都是军事机构,无法民用,撤不出来,只有强调“海防”,才能达成自身利益最大化。“海防派”拼命攫取资源,导致陆军在装备、指挥系统、军人素养等方面不断下降。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陆军两线出击,一线在辽东,一线在山东。在山东战场,清军几乎不设防。清皇帝严令山东巡抚李秉衡分兵保护北洋水师,李派出5个营,都是修黄河的工程部队,从没打过仗。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比较顽强,体现了较高素质,陆军比他们差太远了。
问:甲午战争输在陆军上,为何清政府从没承认这一点?
马勇:清廷从来如此,可以自己改,但不许别人说。所以在研究历史时,不能跟着评论走,要看政策变化。
甲午战争爆发后,外国教官提出,应立刻训练10万陆军,重返朝鲜战场。李鸿章、恭亲王都同意,派胡燏棻到小站练兵,新军即从此来, 但已经来不及了。
特殊性输给了普遍性
问:从本书看,当时日军基本完成近代转型,清军仍是传统型军队,都在学习西方,为何差距这么大?
马勇:这与双方诉求不同有关。明治维新的目标是与世界同步,世界认同什么,日本就做什么。所以甲午战争中,日军请世界各国记者随军,全程基本透明。相比之下,清朝根本不关心别人说什么,自己说自己好就行。在国家追求上、素养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不得不引入新式教育,允许民间刊行媒体等。
可以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两次谈判。
一次是1885年天津谈判,因袁世凯带兵驱逐日本驻朝公使,伊藤博文追究责任,结果不了了之。李鸿章很欣赏伊藤,伊藤提出很多建议,包括清朝应开放外资,李鸿章不屑一顾地说,清朝和日本不一样,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清军正在练习射击。
另一次是1895年马关谈判,谈判在春帆楼举行,当时双方还在战争中,窗外就是开往中国作战的日本兵舰。伊藤博文再次谈到开放外资,李鸿章承认,自己错了。
问:甲午战后,清朝开放外资,对后来历史的影响如何?
马勇:近代中国真正的变化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因开放外资,中国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与世界实现了同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需要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很快填补了市场真空。如果没有甲午战争,这是不可想象的。
文/唐山
马勇:著名历史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