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堂团队作者 文:甪里先生
我们都知道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日,当然这是起源于西方的节日,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使得其文化得以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近年来,中国兴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势头。就拿情人节来说吧,我们将七夕节——即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视为本土情人节。但是,在人们普遍采用公历纪年的今天,以农历为底色的七夕节处于边缘化是在所难免的了。再说,尽管牛郎织女的背景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将七夕看作是情人节多少显得有些不搭。因此,我们今天所谈的情人节主要还是发源于西方的情人节。
情人节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情人节有两个别称,一为圣瓦伦丁节,一为圣华伦泰节,即在每年的2月14日。但是不管叫什么,都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妨回到罗马帝国时代,看看当时的基督教到底发生了什么。
瓦伦丁是基督教历史上一为非常有名的圣教徒,但是在公元270年被罗马帝国处死,人们为了纪念他,于是便将该日定为“情人节”。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情人节会和一位圣教徒扯上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由于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使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因此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民众暴动。贵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便出兵镇压暴民和基督徒。而在这些基督徒中有一位叫作瓦伦丁的也被捕入狱,典狱长的女儿为其神采所倾倒,于是两人暗生情愫、情定终生。不幸的是,不久后这批犯人就要被处决了,满怀眷恋的瓦伦丁于是便给自己心爱的情人写了一封长长的一信,证明自己并没有罪。但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他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走上了绞刑架。基督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和爱情勇于牺牲的精神于是便将这一天定位“情人节”。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还有的版本认为在公元3世纪时,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为了使得成年男性能够毫无牵挂的走上战场,于是便废除了所有的婚姻承诺。但是有一位神父叫作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他没有服从,而是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们举行婚礼。被当局知道后,瓦仑廷遭到鞭打,然后又被石头掷打,由于其拒不服从,惹怒了当局,于是便被送上了绞刑架。这一天,正好是公元270年2月14日。公元14世纪以后,人们为了纪念瓦仑廷,于是便将这一天称为Valentine's Day,而这正是瓦仑廷的名字。传到中国以后,则被翻译为“情人节”。
这两个故事尽管有所出入,但大同小异。我们再说说另一个版本吧。还有观点认为2月14日是为了纪念女神约娜而设的节日。传说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视其为妇女和婚姻之神。而后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为了对约娜治下的众神以示尊敬而设的节日。在当时,男轻男子和少女们是不可以随意接触的,但在卢帕撒拉节这天,男子们可以将自己心仪女孩的名字写在花瓶上。如此,在过节这一天,他们便可以相约一起跳舞,如果两情相悦则可以下一步发展,直至走入婚姻殿堂。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将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这是三个不同的版本,但前两个都和宗教有关,说实话会让人对宗教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但似乎少了一些浪漫。而第三个故事则没有宗教的氛围,只有神话故事,且与男欢女爱契合,这个故事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因此将其视为情人节的起源显得更合宜一些。
说起情人节,那习俗自然是少不了的。在这一天,鲜花和巧克力可是标配。在古希腊神话中,玫瑰是美神的化身,因此用来代表爱情则再合适不过。而巧克力呢,口感浓郁而甜美,不正是恋爱时的感觉吗?
当然,情人节其间不止有鲜花和巧克力。就拿法国来说吧,以浪漫著称于世,除了鲜花和巧克力,人们还用葡萄酒和香槟、晚餐约会等表示爱意。而在美国男性一般会向女性朋友主动打招呼,而且还会在当天一定会抽出时间陪自己的另一伴渡过情人节这天晚上。而在意大利情侣间会相互发送或传递爱意的小纸条,以示爱意。而在日本情人节这一天女性会向自己心仪的男生送巧克力,男生在这一天则成为了“宠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获得理想的爱情,但对爱情的向往,古往今来的人们从未停止。尽管嘴上说着不相信爱情,但总会在灵魂深处为她留出一块地方。
牛郎织女的故事便是中国古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但七夕节的内涵远远大于“情人节”,而且牛郎织女已经拜堂成亲,有了儿女,构成了夫妻关系,因此不太适合“情人”这一主题。
那么,中国古代难道就没有情人节了吗?非也,其实在中国古代最接近情人节的恰恰是元宵节。为何如此说呢?我们看两首诗就明白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