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多尔衮重用的德国传教士,却在关键时刻保护了顺治

\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师若可

他是德国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

他被顺治帝尊称为“老爷爷”,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

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

他是汤若望。

一,才华初显

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从小就聪明好学。16岁被当地耶稣会教区推荐到罗马德意志学院学习。

三年后,他学完了哲学、古典文学、数理天文学等全部课程,特别是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显示出他的潜力和才华。也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之后他加入耶稣会,并在灵采研究院,探索着不断发展着的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和数学。他钦佩利玛窦在中国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竭力把天主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

\

而当他听说利玛窦神父以其数学天文学的智慧,惊倒了中国人,并且受到皇帝的优礼和敬重,为上帝的教会开拓了新的信仰领域时,他为西方的数理天文在中国获得这样的价值而欣喜若狂。

晋升为神父后,在金尼阁的带领下,汤若望等22名传教士,以葡萄牙政府的名义派遣,从里斯本启航东渡,来到中国澳门。

二,入乡随俗

利玛窦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所以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也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

此时的明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朝廷派人到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大炮。滞留澳门的传教士们以军事专家的面目,跟着大炮随行,得以进入内地。

汤若望到达北京后,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自己带来的科学仪器一一陈列,请朝廷官员们前来参观,很快便得到了朝廷官员们的赏识。

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

\

一年后,他又一次成功预测了月食,并计算了北京子午圈与罗马子午圈的距离。为此,他写了两篇关于日食的论文,印刷分赠给各官员并送呈给朝廷。

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他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中国。

崇祯三年, 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汤若望任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同时,在宫中传播天主教。

这期间,他协助编辑了《崇祯历书》, 并口述大炮制造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成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

三,搭救顺治

清军进入北京后,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这期间他进献了新制的舆地屏图和浑天仪、地平晷、望远镜等仪器。

汤若望指出了旧历的七大谬误之处,并用西洋新法准确预测了1644年农历八月初一丙辰日食时,初亏、食甚、复圆的时刻,终于说服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参与编纂的新历颁行天下。

此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由于他对天文知识的准确掌握,深得多尔衮的信任。多尔衮企图在北京郊外建一座宫殿,将顺治母子赶到皇城外居住。

正当满朝文武束手无策之时,汤若望向多尔衮上书,说各地星空出现了不少乱象,尤其是在选择建宫殿的地址上空乱象甚多,是为不祥之兆。

\

古人对天道之说尤为重视,每逢大事,都需要天文历法的指导。多尔衮因此才不得不作罢,撤销驱逐顺治母子的计划。

顺治帝亲政以前,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淫威之下,对多尔衮敢怒不敢言,而汤若望坚定地站在了顺治帝一边,曾以多尔衮擅权专政提醒幼小的皇帝。

通晓西方医学的他,根据自己的医学常识以及他所了解的多尔衮的健康状况,作出多尔衮将不久于人世的判断。

不久后,多尔衮病逝。汤若望不失时机地为顺治帝选择了亲政日期,顺治帝宣布亲政,御太和殿,巩固了清初的政权,因此他得到了顺治帝和皇太后的好感和信任。

\

顺治帝非常钦佩汤若望的道德与学问,尊称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尊敬的老爷爷”。而他结合西洋新法历书所编写的《时宪历》也被沿用至今,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

顺治七年,清政府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汤若望将利马窦建的一座经堂扩大,建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此处成为西方神父的起居地。

汤若望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史料来源:《明史》,《清史》,《中德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汤若望》,《汤若望与顺治帝》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