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85年前的今天,溥仪冒天下之大不韪,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因被慈禧太后选中做清代皇位接班人,“末代皇帝”就成了他日后独有的标签。然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不能选择出身,却可以选择人生。溥仪一生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得到三个标签——末代皇帝、复辟皇帝、傀儡皇帝。如果说第一次是任人摆布,第二次因年少无知,那么第三次完全是自己的选择了,他选择了一条背叛国家、出卖民族利益的不归之路。1934年3月1日,在日本导演下,末代皇帝溥仪第三次登基,定国号为“满洲帝国”,年号“康德”(取“向康熙的德政致敬”之意)。溥仪,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1934年3月1日,溥仪换上“大元帅正装”举行“登基大典”

溥仪走上“不归路”之溯源

1912年,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年仅6岁的溥仪宣布退位,基于此前各方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国民政府同意溥仪暂住紫禁城,每年支付清室400万两银元,作为维持“逊清小朝廷”的费用。从此,大量皇亲国戚以及遗老遗少无不盼望着复辟之日,连做梦都是“燕市再游”“后清复见”。1917年,在张勋等遗老遗少的怂恿下,12岁的溥仪又坐上了龙椅,上演了一次“宣统复辟”的闹剧,十天之后就被段祺瑞从龙椅上赶了下来。

1924年,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囚禁了总统曹锟,并派兵进入紫禁城,废除“优待条件”,将溥仪连同家眷、宫女、太监统统赶出宫,史称“北京政变”。深受刺激的溥仪没了容身之所,从此,“复辟”成了他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从紫禁城中狼狈搬出的溥仪,被别有用心的日本公使“收留”,随后被送往天津日租界,住在张园、静园。从1925年到1932年,隐居天津七年的溥仪,一门心思地走进“复辟”的死胡同中,与各派遗老、军阀政客往来密切,为将来“复号还宫”做准备。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在日本公馆里住了些日子,到了天津之后,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我拉拢军阀、收买政客、任用客卿全不见效之后,日本人在我心里的位置,就更加重要了。”日本人之所以对溥仪这么“友好”,是因为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态,其经验来自扶植韩国傀儡政权李熙王朝作为日本在朝鲜半岛利益代理人的成功范例。日本人“收留”溥仪后,一直在寻找复制“朝鲜经验”的机会。

\

流落天津的溥仪(右二)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占领东北,为分裂中国、扶植傀儡政权奠定了基础。寻求复辟四处碰壁的溥仪,很快上钩,同年11月,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溥仪从天津潜往旅顺,不久到奉天。并与次年3月1日在长春出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改长春为“新京”。

当上“执政”的溥仪,心有不甘,因为这与他的复辟梦还差了一截。在充当“执政”的两年中,皇族不断请愿,强烈要求“帝制”。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33年,受皇室成员熙洽指使,所谓“奉吉黑三省”的前国会议员四五百人,打着民意的幌子,召开请愿实施帝制大会。对这些所谓请愿活动,日本始终不做明确表态。1933年10月,溥仪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关东军司令菱刈隆正式下发通知给他,日本政府准备承认他为“满洲帝国皇帝”。在日本的一手导演下,1934年3月1日,溥仪如愿以偿复辟梦。

\

溥仪亲临伪满洲国“国旗”升旗仪式

日本允许溥仪“称帝”的原因

日本人允许溥仪“称帝登极”,并不是突发“善心”,也不是溥仪面子大,而是出于自身侵略利益考虑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力占领东北,建立“满洲国”,打破了当时的国际均势,引起一片反对之声,国际联盟不承认日本成立所谓“满洲国”的决议。而日本也不得不退出国际联盟,在外交上陷入孤立。为了打破僵局,表没有吞并“满洲”的野心,让溥仪做“满洲帝国”的皇帝,就在形式上说明“满洲”是一个“独立国家”,拥有自己的皇帝。实际上,这是对国际舆论的一种让步。

二是,清朝统治中国数百年,“满蒙联姻”是基本国策,这种渊源让蒙古王公和满清皇室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政治亲缘。日本将朝鲜半岛收入囊中后,开始觊觎我国东北和蒙古地区,并制定了针对这一地区的“满蒙政策”,作为其“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成立“满洲国”的终极目标是吞并满蒙,因此,他们积极鼓动、支持蒙古王公进行分裂活动。当时,内蒙古蒙旗代表云集南京,向中央政府请愿自治,这一无理要求被中央断然拒绝。日本让溥仪登基,是为了吸引包括察哈尔、绥远、青海等地在内的蒙古王公,建立更多伪政权。

三是,把溥仪从“执政”变为“皇帝”,只是名义上的改变,并无实质内容。从长远考虑,这样不但溥仪更愿意受其驱策,也可以从容地布置进一步的侵略计划。其实,早在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就打算扶植张学良在东北建立一个亲日政权,结果被拒。溥仪做傀儡皇帝,一方面可以利用归附的蒙古人,牵制苏军的活动,另一方面则可以据守长城以北,日后再行侵略,又可以利用溥仪号召中原,甚至以收复清朝失地的名义占领长江南北。

\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溥仪第三次“登极”,陷入四面楚歌

令溥仪没想到的是,他这个末代皇帝第三次“登极”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受到全世界的反对。这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大的“魅力”,而是因为日本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反应最激烈的,当然是不甘做亡国奴的三千万东北同胞,他们起而抗争,举起了鲜明的旗帜:打倒奴隶称帝!溥仪举行登基仪式的前后几日,黑龙江、吉林、奉天等省都有义勇军起义,安东附近的邓铁梅部,选择在登基当日与日寇血战。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义愤填膺、一致声讨。当天,就连日后步溥仪后尘的汪精卫(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也振振有词地发表讲话:“溥仪诸人始终为他人操纵之傀儡,并无独立之人格。我国对于傀儡国之态度始终如一,决不因傀儡之形式而稍有变更。同时,欧美各国之不承认伪组织,亦已成为国际道德之铁律,亦绝不至因傀儡称帝而前后参差。”紧接着,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布通告:伪组织改称帝制,群情愤激,环请声讨,惟政府始终认定,此等傀儡初无独立人格,不成为讨伐之对象,而迹其卖国行为,自应以危害民国同科!

在国际上站出来为溥仪“称帝”唱赞歌的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主子日本。抗议最激烈的是苏联,因为日本在东北的所作所为直接侵犯了苏联的利益,苏联吓唬说:“将军事部署妥当,分三个军区以为作战基础。”美国国务院远东事务部主任杭培克两度发表声明,不承认日本在东三省的政策。向来保守的英国和荷兰,也作出反应:“亦谋远东市场之安全,筹划制日对策。”英国《每日电讯报》则在溥仪登基当日发表评论文章称,“伪满洲国之命运仍在东京当局掌握中,其久远之政策纯系按照日本之利益形成,溥仪改制并无国际意义。所谓天命云云,系对内作用,具有真正之力量者乃日本之意愿”。

意大利墨索里尼也借此发表“黄祸”言论,强烈指责日本的侵略行径。这时的希特勒已经在德国上台,德国实际上是日本的盟友,然而,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在这件事上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德国政府原本是有意承认“日本在满洲之权威”的,但鉴于世界各国派代表参加溥仪登基典礼的只有日本一个,所以也只好把嘴巴闭上了。德国柏林的《科伦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今满洲傀儡,已于三月一日僭号称帝,不过为日人导演剧幕见诸实行耳,无论其名称方式之如何变更,傀儡终属傀儡,不过导演者由太上执政易为太上皇帝。列国对满之态度,决不因其僭号而有所移易。观当日僭号之闹剧,驻长春各国领事,固皆拒绝参加,足为明证也。”

\

1945年苏联士兵坐上了伪满皇帝溥仪的宝座

由此可见,溥仪第三次“登极”是多么不得人心!日本外交也因此陷入四面楚歌之中,日本国内打算给新成立的伪满洲国开个庆祝宴会,招待一下驻日外交使节,结果没人搭理。日俄、日美、日英关系更加恶化,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宣布抵制日货。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伪满洲国土崩瓦解。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并打算逃亡日本,在机场做了苏军的俘虏。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