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清军战斗力由强变弱的三个原因,根源在于自欺欺人

晚清拾遗录(三十七):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妄自尊大的清王朝,如梦初醒。自打崇祯四年,明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率部叛逃后金,明军丧失了火器优势,而后金以俘获的明军工匠和火炮为基础,于同年铸成“红衣大炮”,掀起清朝建立前后制造和使用“红夷炮”的高潮,清军战斗力也随之提高。入关后,清军越来越重视火器兵种的建设,配备火器的清军,也在康熙和乾隆御驾亲征中,立下汗马功劳。清军的战斗力,当然也离不开火器技术的发展,康熙二十五年,清朝铸造的冲天炮不足一米,重量也不及两百千克,装填火药后,发射十余千克的生铁弹,最大射程却可达1.4千米,犹如后来的西洋炸炮。

\

此时,著名的火器专家戴梓,先后发明出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也就是机关枪的早期形制,以及被康熙赐名为“威远将军”、类似近代榴弹炮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但是因为三个原因,清军战斗力开始由强变弱,一是康乾盛世后军事需求不足;二是闭关锁国之策;三是重道轻武的文化氛围。“清代以弧矢定天下,而威远攻坚,亦资火器”。然而随着天下晏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清军在安逸中温水煮青蛙,大梦二百年,战斗力消磨殆尽。闭关锁国之策,更是让清军的装备和战术与世界脱轨,以至于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三点原因中,最重要的当属清朝文化之氛围,看似是重道轻武,实则自欺欺人。

其后一系列表现,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已是自掘坟墓,却又上下醉梦。人才的上升通道被斩断,却仍有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盲目自信,如火器专家戴梓因才华突出,为人刚正不阿,遭到同僚的妒忌和诬陷,被康熙流放盛京三十多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过着“夜拥败絮卧冷炕,晨踏冰霜拾榛子”的困苦日子。愿意执干戈以卫社稷的赤心士子被打断脊梁,却并不影响尸位素餐者歌舞升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军福建水师共有舰船二百四十余艘,在营驾驶者不足半数,这就导致了清军水师作战训练和实战经验严重不足,以及人浮于事,鱼龙混杂已成常态。

最终,清军之战斗力,被早已无骨气的士大夫,高傲地固执己见:“蛮夷小技,宁愿恪守传统,不愿与之俱进。” 刘锡鸿等还认为: “抵御英夷不恃乎船械,摧劲敌不系乎战具,仁义忠信可遍令人习之,机巧军械万不可多令人习之。”这种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大清”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陈腐世界的代表,包装为是激于道义,而实际不过是“家天下”的一己私欲,这样的王朝,不会存在真正的士兵,更不会有大无畏的战士,真正的战争机器和战斗力的塑造,断然不应是自欺欺人,而是离不开“道”与“器”的有机结合。

参考资料:《清史稿》、《火攻挈要》、《清季兵工业的兴起》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