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郁米 本文系腾讯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一个人一生漫漫,能出人头地的被人熟知名人志士的少之又少,能载入史册的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往往寥寥几笔就道尽了酸甜苦辣,隐瞒了多少的心酸血泪,更是与谁说。今天的主人公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图 孝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索和济巴颜系钮钴禄氏,生于1691年11月5日,虽是满洲镶黄旗人,但出身平凡。入关前,孝圣宪皇后一支就已经和弘毅公府分家,仅是弘毅公的“他旗宗亲”而已。入旗之后,只是无官无职的旗内平民,到了孝圣宪皇后的父亲凌柱那一辈才在雍王府里担仼从四品典仪。从四品典仪是什么职位呢?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厅级武官,官也不大。乾隆帝登基后,孝圣宪皇后一支虽给了承恩公爵位,但仍然没有成功进入世家婚姻圈子。到了嘉庆朝中期,他们的婚姻圈依旧是中下级官僚甚至是普通旗人。例如,第四代承恩公是娶普通马甲之女为正妻。
图 2011年 《后宫·甄嬛传》中沈保平饰甄远道(即钮祜禄·凌柱)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时年十三岁的钮祜禄氏在外八旗选秀中被指婚,入雍王府为多罗贝勒胤禛的妾室,称为格格。
出身低导致了位分低,这是古代高门大户中的悲哀,如果不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下雍亲王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钮钴禄氏想必会一生默默无闻,渐渐消逝于历史的洪流中。
这年,弘历已经十二岁了,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生而神灵,天挺奇表,殊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巍然拔萃。这是描述乾隆皇帝的相貌,但也能看出少年时期的弘历是一名翩翩佳公子。另外弘历也相当的聪明,才思敏捷,是雍正钟爱的儿子,于是当时还是皇子胤禛的雍正为了自己将来夺得皇位多一份砝码就布下了一个局。
康熙晚年的时候,因为九子夺嫡心情极度不好,患了重度的抑郁症,老是唉声叹气的,当时的胤禛已经将自己的野心隐藏的很深了,装的不思进取,但是在康熙布置任务给他的时候又能完成得很好,让人欣赏,慢慢的,在康熙心里就有了胤禛的位置,分量还挺重。
有一天,康熙和雍正在聊天的时候,康熙又想起了自家那些儿子们的所作所为,心肝儿疼,又重重的叹了口气,雍正看到了,就说皇阿玛啊,儿子的花园圆明园那里新开了好多好漂亮的牡丹喔,要不要去看下散散心啊。康熙一听,哎?也好啊,自己老闷在这个皇宫里也不好,就去吧。于是雍正就带着康熙去圆明园好吃好喝好住的伺候着了,康熙也真的喜欢圆明园这个地方,晚年的时候有记载的就去了11次。
雍正一见康熙这么喜欢自家花园,心中一喜,局成了五成了。
于是有一天,雍正不经意的说:皇阿玛啊,我突然想起来我的儿子你的孙子你都还没有见过呢,今天刚好他就在圆明园里玩,你要不要见见他啊。
康熙一想,也是,自己的孙子这么多,一个个见的见不过来,现在有机会了,那就见见吧。
于是雍正开开心心的就带着弘历和弘昼来拜见康熙了。
康熙一见到弘历啊,眼睛就眯起来了,这个孩子见了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很有礼貌,第一印象满分。
然后他就起了考考他的念头,弘历也是争气,将一篇《爱莲说》背得一字不差,还顺便把背后的意思、自己的理解给说了一遍,说得康熙越看他越顺眼,到最后完全是一副慈爱的老爷爷形象了。
雍正一看这情况,心里大喜,这下局成八成了。
当时的康熙正烦着立储的事情,而且除了考虑下一任皇帝的品格还要考虑在下一任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孙子的品行相貌。当晚,康熙就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了,第二天一早就急急忙忙找来了雍正要去了弘历的生辰八字,又喊来弘历,相谈甚欢,最后召见了钮钴禄氏。
喜欢弘历是一回事,但是还是要看看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啊,万一是个品行不佳的妇人呢。谁知道钮钴禄氏也给他了一个惊喜。当时康熙就评价钮钴禄氏:是个有福之人。
弘历越来越的康熙的喜爱,最后也因为这样立了四子胤禛当了皇帝,并暗喻下一任皇帝是弘历。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和硕雍亲王胤禛登基;十二月,册封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
钮祜禄氏由格格直接封熹妃,应与雍正元年弘历被秘密建储有关。以雍正元年首次册封的妃嫔来看,熹妃在后宫中地位应仅次在孝敬宪皇后、年贵妃、齐妃之下,裕嫔、懋嫔之上。雍正六子:弘昐、弘晖、弘昀、福宜、福惠、福沛,均在雍正登基前后夭折。后来随着年贵妃、懋嫔与皇后相继去世,而齐妃之子弘时因阿其那允禩获罪也牵连至弘时,于是雍正命弘时过继给雍正八弟允禩,评为行事不谨,并除去皇三子弘时的宗籍,造成齐妃也受牵连失宠。
清宫档案《宫中档簿》显示,在雍正八年 (1730年) 三月时,熹妃已晋为熹贵妃;到了五月时,裕嫔已成裕妃。她俩在《宫中档簿》的记录中,的确体现出了位分的升迁。不过,目前依然没找到宫中为这两位行册封礼的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雍正帝册封熹妃之子弘历为宝亲王。
由大学士张廷玉主持修纂《清世宗实录》中记载:“(雍正元年二月)甲子,谕礼部: 奉皇太后懿旨: 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则在《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公布了雍正年间留存的上谕档:“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谕命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等情: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永宪录》清朝萧奭著作,《永宪录》书成于乾隆十七年间,作者萧奭生平不详,估计是汉人所编。本书系记录主要纪录雍正年期间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例如:年羹尧、隆科多、允禩、允禟等……“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在这二份公开档案中,“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可看出二位格格是由同一位太后懿旨授封为熹妃。按照清宫规制而言,册封皇妃不能有重名,而且整个清宫也不可能有二个熹妃,所以会出现这种“由钱氏变成钮祜禄氏”现象,经由钱治冰的考证之下,在《关于乾隆生母最新考证的最终结果》提出较具可能性的解释:“当雍正在设置秘密立储制之时或之后,为提升皇太子的母亲在满族的地位,有鉴于先祖巴图鲁额亦都曾率十三兵甲起家帮助努尔哈赤开国奠基,将钱氏拜巴图鲁额亦都之后四品典仪凌柱为‘钮祜禄氏’。”
不过,专门从事清代陵寝、后妃的研究工作的徐广源曾在微博中指出“钱氏”及“宋、耿颠倒”都是笔误,在《实录》中已更正,杜家骥教授也已撰文指出这一点。
这两位学者认为面承雍正帝册封嫔妃口谕的贝子允祹因为简写受封者钮祜禄氏为“钮氏”,字迹亦潦草,交官吏撰拟谕旨草稿,形近而讹,误写为“钱氏”;草拟册文时,也沿用“钱氏”二字;在将册封文镌刻于“金册”以赐予受封者时,才发现误写。主管此事的允祹因“误写妃姓”而被贬为镇国公。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登极。乾隆帝以雍正遗命嘱托乾隆帝封生母钮祜禄氏为圣母皇太后,暂居永寿宫。旋即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暂居景仁宫,后改居寿康宫。永寿宫在乾隆初年改作崇庆皇太后的礼仪用殿,太监的数量是皇后宫的数倍,高宗恩赏永寿宫首领太监的银两亦为东西十二宫之最。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戊申,乾隆帝封外祖父四品典仪官凌柱为一等承恩公,赐谥曰良荣;外高祖父额亦腾及外曾祖父吴禄等,皆追封一等承恩公,生母则为一品夫人。
乾隆元年 (1736年) 正月十一日传旨做“长春仙馆”匾额一块,以长春之志祝福皇太后健康长寿。此后,长春仙馆被乾隆帝作为奉养生母崇庆皇太后的膳寝之所,每当驾临御园时就在此短期居住。因为孝贤皇后昏定晨省地侍奉皇太后,所以孝贤皇后亦随居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崇庆皇太后病逝后,长春仙馆便重新装修,正殿和偏殿加装了供桌和佛龛,成为凭吊之所。
乾隆元年四月十四日,高宗命人在永寿宫前殿搭建一座天棚,后殿东稍间做软帘一架,地面要铺凉席,东次间和西次间各安置一张床,床上要铺毯子、凉席。而且,要在后殿安设屉窗二扇,竹帘上吊黄布里,高宗又命人安置曲尺围屏一座。乾隆元年五月十三日,宫殿监督苏培盛交御笔“令仪淑德”绢字匾文一张,高宗命人张贴在永寿宫内。寿康宫内则安设九龙边黑漆地铜镀金字匾一面,匾额有御笔“慈寿凝禧”的字样。
乾隆帝事母至孝,皇太后的身体亦相当硬朗,也因此乾隆每次出巡皇太后都会随行,如拜谒孝陵、秋猎木兰等。遇到太后生日,乾隆帝率王公大臣奉觞称庆。太后的六十岁、七十岁及八十岁寿辰,一次比一次隆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十四日起发病,正月二十三日子刻进入弥留状态;同日丑刻,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驾崩于圆明园长春仙馆,享寿八十六岁,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太后。乾隆帝于当月即下谕旨,称皇太后的谥号并非大臣拟议所能贴切妥当,故欲亲尊为孝圣宪皇后。由此可知,孝圣宪皇后这个谥号是由乾隆帝亲定的,并非大臣拟奏而得。
乾隆帝又谕:“朕登极以来孝养崇庆皇太后于畅春园,迄今四十余年为时最久,与其另择暂安奉殿,不若畅春园之九经三事殿最为妥适”。乾隆帝下令安奉崇庆皇太后梓宫于畅春园正殿九经三事殿,后入葬山陵寝泰东陵 ( 清语曰额尔和德尔吉额尔吉蒙安 ),即雍正帝所葬之泰陵地宫东北边一公里远之处。皇太后生前有付嘱不与雍正皇帝及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同葬泰陵地宫。
乾隆帝之第十一子成哲亲王永瑆,精通书法,造诣非凡,素为其皇祖母孝圣宪皇后所钟爱,故而在皇祖母临终时,得以被颁发遗念陆机真迹《平复帖》,永瑆如获至宝,遂将自己的藏书处命名为“诒晋斋”。
历代累上尊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图 孝圣宪皇后
回首孝圣宪皇后的一生,前期出生不高但母凭子贵,晚年荣宠无忧,也算是了无遗憾人世间走一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