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堂团队 文:Mengqi Ren
1974年3月,陕西农民发现兵马俑,一举拉开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教科书的序幕,在45年后的今天,趁此机会,带大家来一探那场重要发现及与其相关的故事。
一、发现始末
公元1974年3月11日,陕西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抗旱时,发现了一些与真人相同大小的陶俑碎片以及铜镞、弩机等,略懂考古知识的晏寨公社水保员房树民来检查工作时,发现被挖掘出来丢在土堆里的陶俑碎片后感觉奇怪,又下井检查在井壁里抠出了半块砖,去除泥土发现同县文化馆里的秦砖一样后,立刻通知了县文化馆文化专员赵康民。
当赵康民与两位同事赶到后,果断否认了村民认定挖出来的陶俑是“瓦盆爷”的说法,将其连同铜镞、弩机一起打包小心运回文物馆进行整理、修复,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修补粘起了两个武士俑。恰巧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陕西临潼探亲时听闻此事,出于职业敏感,蔺安稳向赵康民打听并被如实告知,假满回京的蔺安稳撰写了一篇名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参,引发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文管处处长飞赴西安考察了发掘现场,随即陕西省文管会、考古研究所等组成秦俑考古队进驻发掘现场跟进发掘,由此揭开了国际考古史上壮丽的一页,震惊全球。
二、兵马俑介绍
由西杨村农民发现的区域被命名为一号坑,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16米,南北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个兵马俑,此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的周围都有一排面朝外的武士,担任护翼和后卫;在军阵里面则分为先锋和庞大的主体军阵。
相比于一号坑,二号坑则是在钻探中发现的。1976年4月23日,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的钻探工作中,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坑。1994年3月1日,在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便开始发掘工作。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长96米,宽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坑内布局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由立式弩兵俑与跪式弩兵俑组成。第二部分由战车组成方阵。第三部分由战车、兵俑和骑士俑组成。第四部分由骑士俑和陶鞍马俑组成。
三号坑同二号坑一样,也是在钻探中发现的,1976年5月11日,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编号为三号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出土兵马俑68个。一和二号坑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而三号却没有,因为三号坑出土的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也更鲜艳。
除了三个坑外,还发现了一个坑内只有大量回填土的无俑坑,被命名为四号坑。
三、兵马俑的影响
兵马俑的出土,造成的影响是冲击性的。首先,它提供了研究秦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从一号坑当中可看出,秦军中车兵是一个重要兵种,可与步兵组成编队,进攻时冲锋陷阵,防御时用作阵垒,行军时放在前锋及两翼保障部队安全。考古学家结合其他史料,推测一号坑为秦军军阵中的“右军”。
从二号坑中骑兵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推断与骑兵的战术特点有密切联系。因此推测二号坑为秦军军阵中的“左军”。
而从三号坑中出土的陶俑分析,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后随战争形式不断变化,指挥者的位置也不断向后乃至最安全的位置进行转移。
而四号坑尚未建成,根据考古学家推测是由于秦末农民战争等原因,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秦末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
其次,这些兵马俑的出土,从实物上填补了之前的书籍、典册中所未记载的细节,进一步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甚至连兵马俑的形成(据传是一个工匠为了发泄对监工的仇恨,将制好的监工陶俑头去掉、四肢“削”去、内脏“掏净”分段烧意外形成的)都可以看出当时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等历史信息。因其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巨大,1987年兵马俑与秦始皇陵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它的发现,用当年新华社记者蔺安稳的话说,也是劳动人民通过创造性地劳动得来的,是一种高智商的劳动,属于“知识产权”,享有“发现权”。再者,兵马俑本身,不仅因自身的壮丽而走出国门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还通过《神话》、《木乃伊3:龙帝之墓》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秦俑”最早报道者:秦俑价值是赵康民最早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