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福州:从无人区到跻身宋代六大都市

文/山子野先生

福州在省会中一向存在感较低,省内地位不及泉州、厦门,历史上也曾经被汉武帝弄成过无人区。不过从上古以来,福州地区就有区别于越文化的独特的闽文化,经过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次开拓,在宋代曾经成为六大城市之一,晚清以来对近代化更是卓有贡献。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福州,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属河间盆地地形,“环山、沃野、派江、吻海”,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9.5℃。

历史上福建地方政权皆建都福州,改开以来闽南漳泉地区迅速崛起,更为世人所知,部分国人在来闽旅行前甚至不知福州才是福建省会。故而有必要撰文写一写福州。

\

传统的福州十邑,如今已失古田、屏南

被越人遮蔽的闽文化

1

福州历史可上溯至闽侯昙石山文化和平潭壳丘头文化。

昙石山遗址于1954年1月由当地村民发现,其后至2004年经过多次面积不等的考古发掘,在确定的一期(下层)、二期(中层)、三期(上层下)、四期(上层上)的四个文化层的过程中,众多的遗迹遗物反应了该遗址具有鲜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正式定名为“昙石山文化”。

\

昙石山遗址出土陶器

平潭壳丘头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经考古学家安志敏考察后定名为“壳丘头文化”。

昙石山遗址和壳丘头遗址区域特征明显,将福建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闭塞的地理环境限制了本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作为文物小省,二者终究不能与半坡、良渚、河姆渡、红山等文化遗址相提并论。

后来华裔学者张光直先生介入,认为这两个文化遗址与台湾史前文化有所联系,并且很可能是南岛语族的源头,将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纳入太平洋民族史和文明史研究的范畴。

\

南岛语族扩散路线图

从上古至商周时期,整个福建地区与各地交流极为有限,仅《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和《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中提及。

据闽侯鸿尾乡黄土仑遗址(对应殷商时期)考古发掘结果来看,此时福州虽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但冶炼技术远比不上中原地区,陶器和石器仍占有重要地位。

古闽方国与商周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周礼》载:“司隶,掌五隶之法”,“掌帅四翟之隶”,有“闽隶百二十人”,从事“掌役、掌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

欧潭生就曾指出:“闽、越应属不同族种......于越族发源地在浙江杭州湾流域;闽族发源地在福建闽江下游一带......于越族崇奉鸟图腾,而闽族以蛇为图腾”,“福建先秦史不是闽越史,也不是百越史,而应是一部先秦闽族史”。

朱维干《闽越的建国及北迁》中也说:“闽是福建的土著,越则是由会稽南来的客族。”

此时福州地区的古闽族土著与越国、楚国接触的越来越频繁,相传今日福州之冶山和欧冶池是欧冶子冶铁铸剑之处。

公元前544年与公元前510年,吴国两次伐越,越人失地甚多,一支于越族族人逃入闽地,今福州于山就因于越人定居于此而得名。

\

百越之部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攻楚,兵败身亡,越国内部开始分崩离析,越王室后裔辗转南迁,各据一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载:

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楚文化也更进一步渗透进福建,闽侯庄边山遗址即为战国楚墓。赵君尧在《从地域文化走向全国文化》一文中说:

越人入闽,带来先进的经济技术、政治组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打破了闽族几千年封闭的局面,以习相近最终融合、改造了闽族和闽方国社会,创造出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百余年闽越国崛起、鼎盛的局面。

所以秦汉时的闽越国,实际上是越人统治闽人的产物。闽越国奠基者无诸,姓驺氏,是越王无疆长子玉后裔。至战国中后期,无诸已占有今日福建以及浙南、江西和广东部分地区,自称闽越王。

\

闽越王无诸

从无人区到土豪王国

2

秦并天下后实行郡县制,但无一兵一卒入闽,也未派遣任何官吏,只是将无诸降为“君长”,在闽越原有统治区域的基础上设置“闽中郡”,仍然由无诸统领。

至秦末“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无诸率部同刘邦入武关,闽军以“阻悍”著称。

秦亡后,西楚霸王项羽鉴于历史上楚越之间摩擦不断,不愿令越人做大,未封无诸为王。楚汉战争期间,无诸理所当然的佐汉亡楚,颇有功劳。

\

闽越与楚汉战争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无诸建台接受册封,建都冶城(《史记》中称“东冶”),大致在今福州华林寺到钱塘巷一带,当时建的台就是今日福州之越王台。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廷又封摇为东海王,世称为“东瓯王”,封地为今日浙南地区。此举意在削弱闽越实力。

\

闽越王城宫殿复原图

值得一提的是,闽北地区闽越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以至于部分学者认为闽越国实行的是诡异的“二王二都”制。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攻南越,南越王赵胡向中央求救。汉军兵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王恢统领出豫章,另一路由韩安国统领出会稽,郢大惊之下分兵仙霞岭。在后方,余善(郢之弟)刺死了郢,自立为王,并将郢首级献给王恢。汉武帝见首恶已诛,遂令军北还。

余善治闽二十余年,野心不断膨胀,后公然反汉,自称“武帝”。汉武帝发四路大军灭闽越国,并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将闽越城池尽数摧毁,民众除少数逃往山林外全部迁往江淮。闽地成了流放犯人之处。此举十分残暴,但客观上也推动了闽地汉化。

始元二年,闽越山人复出,福州“立为冶县,属会稽郡”。

东汉置侯官(福州)、建安、汉兴、南平、建平五县。其中侯官为与张掖侯官相区别,又称“东部侯官”,东冶港也是汉帝国东南沿海的一大港口,“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后汉书》)。

汉献帝建安元年,孙策席卷江东,会稽太守王朗兵败逃往东冶,孙策部将贺齐趁东冶城内乱之际将其攻下,福州就此纳入东吴版图。

在孙吴治下,福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吴永安三年(260年),福州地区设建安郡,吴景帝孙休在今开元寺东置典船校尉,“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书,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是当时的造船中心和重要港口,晋灭吴时所缴获的数千艘船只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地。而侯官名医董奉更是给后世医家留下了“杏林春暖”之语。(《太平广记》)

\

董奉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拆建安郡,立晋安郡,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

首任晋安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且地势不平,在屏山南麓建新城,名为“子城”,又开凿东、西两湖,引水灌田数万亩,使福州地区得享鱼米之利。

东晋以后,闽地在中原人南下的浪潮中大获发展。据《三山志》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包括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大抵为地方豪强而非士族、望族。

作为福建发展的见证,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陶夔(陶渊明叔父)任晋安太守,写成《闽中记》一书。

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天师道起义,在福建活跃多年,制造巨舰大破北府军的水军,一度危及东晋王朝。

刘宋泰始四年(468年),改称晋平郡,仍属江州。萧齐时复称晋安郡。萧梁天监年间由晋安郡析出,设南安郡。当其时,晋安(福州地区)、建安、南安三郡属东扬州。

经过东晋南朝数百年的发展,南方居住在福建等欠发达地区的汉人次等士族逐渐兴盛,他们势力强大,在侯景之乱后参与了政权的角逐,不过最终以广东越人为基本盘的陈朝王室将这些桀骜的土豪全部消灭,其中就包括福州地区的陈宝应。

消灭陈宝应后,陈朝设闽州,领三郡。天嘉六年(565年),取消闽州,晋安仍归属东扬州。光大二年,改为丰州,从此福州地区自成一州。

闽国之盛与跻身六大城市

3

开皇三年(589年),丰州因境内有泉,改名泉州(非今日之泉州)。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废州改郡,福州地区为建安郡。

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移为建安(今福建建瓯)。武德六年(623年),由建州析出设泉州(今福州)。后设置泉州都督府,领泉州、建州、丰州。

贞观元年(627年),废丰州,丰州之地入泉州。后丰州故地置武荣州,睿宗景云年间改称泉州(今日泉州);同时泉州(今日福州)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改称福州,福州之名自此始。

隋唐时期,福建地区全面融入华夏文化。

大历七年(772年),唐宗室李椅任福州刺史,扩建学宫,大兴文教,福州科举之风渐盛,“比屋为儒,俊造如林,缦胡之缨,化为青衿”,闽县人(今福州鼓楼区)陈通方是首位进士。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常兖任福建观察使,《新唐书》载:“兖至,为设乡校,使作文章,亲加训导......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相等。”

与此同时,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在福州开始扎根下来,特别是佛教的禅宗。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创立了《百丈清规》,为后世禅院所遵循;黄蘖希运禅师(福州福唐即今福清人)的弟子义玄开创了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派之一。民国《福建通志》载:“福建唐代高僧天下莫盛焉。而五代及宋由此选,方兴未艾也。”

唐末中原大乱,中原人王潮、王审知率军入闽,史载“十八姓从王”,但据《固始县志》记载却有34姓入闽,仅随王审知部将张睦入闽的就有24姓,笔者先祖即跟随王审知入闽。

乾元三年(896年)福州升为威武军,王潮任威武军节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审知立。后梁开平年间,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向中原王朝进攻,与周围势力交好,重用贤才,大兴文教,农商并重,使福州进入高速发展期。福州开发了外港——甘棠港,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王审知还曾两次扩建福州城。先是在小城外加筑城墙,称“罗城”。后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面积比旧城大了七倍多。

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卒,谥“忠懿”。

\

王审知

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闽景宗王延曦在位期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以福州为东都。王延政入主福州后改国号为“闽”。闽天德三年(945年),南唐军攻破建州,俘王延政,闽国亡。

原本与南唐通好的闽将李仁达(南唐赐名为“李弘义”)自称威武留后,先后向后晋、吴越称臣,吴越发兵相救,瓦解了南唐的进攻。后来李仁达又想背叛吴越,事泄被杀,福州成为吴越领地。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纳土归宋,福州入北宋版图,宋太宗下令铲平了王审知所筑罗城、夹城和吴越添建的外城。

雍熙二年,福州威武军改为福建路,辖六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南剑州、汀州)二军(兴化军、邵武军),合称“八闽”。

两宋期间,福建的儒学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侯官人陈襄被聘为州学教授讲学,与其友周希孟、郑穆和陈烈并称为“海滨四先生”,“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天下之士从者如云,而正学至此造端矣。闽海古灵先生(陈襄)于安定盖稍后......其倡道之功,则固安定泰山之亚,较之程张为前茅焉”,为福州乃至于整个福建成为“理学之乡”打下了真正坚实的基础。

据《宋代学子的艰难门槛:科举的社会历史》统计,宋代共取进士28933名,福建进士占7144人(其中北宋2600人、南宋4544人),高居全国第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4.7%,近乎1/4。

福建各州府进士情况如下:福州2799人(北宋550人、南宋2249人),建宁1318人(北宋809人、南宋509人),兴化1026人(北宋468人、南宋558人),泉州926人(北宋344人、南宋582人),南剑州532人(北宋216人、南宋315人、时代未明1人),漳州268人(北宋83人、南宋185人),邵武195人(北宋107人、南宋88人),汀州180人(北宋23人、南宋39人、时代未明18人)。同时,《宋史》中列福建人60多位,居全国第一。

《宋史·地理志》载闽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朱熹也道:“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

北宋的数任福州知州将福州打造成宋代六大城市之一。

庆历四年,蔡襄知福州(后改任福建路转运使),任内大力整治东湖以利农田,还让闽人自煎自贩海盐,分享盐利。再知福州时见百姓就医深为巫蛊所害,遂设医学机构,选择民间子弟入读,培养成医生。又在福州十二县古道旁植松树,民谣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因城内夏季酷热难耐,推广编户植榕制度,浚沟七尺,从此榕荫极盛,“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福州至今仍被称作“榕城”。

\

蔡襄《荔枝谱》

熙宁元年,程师孟知福州,修复并扩建了在宋初被摧毁的子城,请曾巩作《道山亭记》,本人也留下了不少诗作和“霹雳岩”“天章台”“冲天台”等题刻。

熙宁十年八月,曾巩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他招抚盗贼,又整顿佛寺制度,取消官派住持的做法,由僧人自相推举,使僧寺不扰。曾巩在福州任职仅一年有余,留下的《道山亭记》尤为世人传诵。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曾多次至福州讲学,《福建通志》载:“朱文公于伪学之禁,避迹无定所。其于闽清凡数至”。

《福州府志》卷24《风俗》云:

至宋朱子绍濂洛嫡传,福郡尤多高弟,弟子阐明圣道,弦诵互闻。盖向之习染,悉涤洗无留遗矣。自兹厥后,风气进而益上,彬彬郁郁,衣冠文物之选,遂为东南一大都会。古所称海滨邹鲁,至今日而益验矣。

亡国之都与侯官风流

4

德祐二年(1276),元军逼近临安,宋恭帝封赵昰为益王,兼福建安抚大使。二月,赵昰离临安至婺州(今金华),元军入临安后又退到温州,不久赵昰奉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南下福州。

同年五月,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升福州为福安府。当月下旬,文天祥从镇江脱身,经海路到达福州,赵昰将其拜为右丞相,总督各路兵马。

端宗即位后,宋军开始分路出兵收复失地,先后攻占广东梅州、江西兴国,各地志士纷纷响应,相继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湘潭等地。

不久元军强兵南下,占邵武,攻福州。当年十一月,福建制置使王积翁开城投降,端宗随大臣沿海路南逃,路遇飓风,落水成疾,景炎三年四月病死,葬于永福陵。

宋亡后,福州连江人郑思肖将自著诗文《大宋铁函经》用漆、锡、灰、铁四重包裹,沉入苏州承天寺古井之中,至明崇祯十一年被发现,即为《铁函心经》。

明清易代之际,又一位王爷在福州登基称帝。

顺治二年五月,清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瓦解。六月,唐王朱聿键被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立为监国,二十七日称帝,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由于军政实权都掌握在郑芝龙手中,隆武帝很难有所作为。

1646年初,隆武帝应何腾蛟之请,决定迁都长沙。但因江西失陷,遂于延平逗留。清军旋即攻破延平,一路追赶朱聿键。至八月底,朱聿键在汀州被俘,押送福州遇害。

福州虽然政治上的作用昙花一现,但经济上一直是东南海贸重镇。自晚清以来,福州人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林则徐就是就是福州侯官人。

\

林则徐引领侯官风流

1866年7月,在闽浙总督左宗棠(林则徐的粉)倡议下,清廷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后改为福州船政局),附船政学堂,由沈葆桢(林则徐外甥+女婿)总理。

《清史稿》云:

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后,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先是交涉重任,率假手无识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酿大衅,至是始悟通事之不可恃。又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曰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

在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近代海军的中坚人物。而近代侯官也成为一个发生奇迹的小城市,在极短的时间里崛起一批杰出人物,包括各个领域的牛人,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昌彝、严复、林纾、郭柏苍、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陈衍、方声洞、林觉民、林旭等,以致于有“晚清风流出侯官”之说。

随后左宗棠成立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期间覆灭于马江海战。左宗棠死后,其政敌李鸿章肢解福建水师。中法战争之后,福建水师实际上被李鸿章合并于北洋水师。

十年后,北洋水师也在威海卫走向终点。1909年,清廷将重组后的广东、福建、南洋、北洋等各路水师合并整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闽系海军影响力不减。

辛亥革命后,闽系依附于北洋政府,以正统海军自居,形成了“一分为三,三足鼎立”(闽系、粤系、东北系)的局面。国民政府治下的民国海军没能整合派系,至陈绍宽被免去海军总司令一职后,闽系海军彻底土崩瓦解。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