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龙图,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百姓所称道的清官。之所以说文化史而不说历史,是因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关于包拯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演绎和传说,与历史上的包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比如《铡美案》《铡判官》《探阴山》,都纯属虚构。
侦破和审理疑难案件,在包拯的传说中占了很大比重。但历史上包拯破案审案的记载,现存史料中只有三条。一是北宋人吴奎为包拯撰写的墓志铭,其中有“代管金子案”之事;二是南宋人郑克编写的《折狱龟鉴》中,记载了包拯任天长知县时的“智断牛舌案”;三是和包拯同为仁宗朝进士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件包拯被书吏所算计的案子。
《折狱龟鉴》记载了375个案例,其中207个是156位宋代官员破案的案例,多位宋代官员有一例以上折狱断案的事例,包拯只有一例。可见在侦破和审理疑难案件上,包拯在宋代官员中并不突出。
在包拯的传说中,有许多他违抗皇帝旨意,坚持依照法律断案的故事。但历史上,包拯只是犯颜直谏。最广为称道的,是皇祐二年(1050年)知谏院时,反对宋仁宗任命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包拯言辞激烈,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宋仁宗呢,不愠不怒,用袍袖揩去唾沫,接着听包拯进谏。但这并非坚持依法断案,而是和几位大臣一起,为了宋朝后妃亲属不得担任宰相和军政长官的惯例,而坚持进谏的。
参劾贪赃枉法的官员王逵时,包拯也曾犯颜进谏。包拯犯颜进谏,是他知道宋仁宗需要他这样做,宋仁宗也知道包拯是为了维护赵家和朝廷利益,是君臣相得,而不是拂逆君意。包拯并没有像汉文帝时的张释之、汉光武时的董宣、唐太宗时的戴胄那样,抗拒皇帝的命令和权威,置性命于不顾地要求皇帝要遵守法律,这类的事例并不见于史书。
包公墓
那么我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代会有这么多关于包拯做官的演绎和传说呢?包拯在北宋时就赢得了“青天”的美誉,事迹就开始传颂。北宋灭亡后,数百年间民族冲突激烈,战乱频发,使人民更怀念清廉刚正、为民做主的包拯,也就创造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包拯的故事。包拯有此福分,是他亲民、爱民、清廉、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