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公元1200的今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去世

朱熹生于1130年9月15日,卒于1200年4月23日,享年70岁。今年的4月23日,正是朱熹去世819年纪念日。朱熹虽然在19岁就中了进士,但是仕途并不得志,所以他的一生主要以讲学、著书为主。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著作等身。甚至有人认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那么,真是这样吗?

\

(图)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在进入朱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他所面临的时代问题。那么,朱熹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唐代大盛,逐渐分家立派,遂有“八宗”之说。佛教的兴盛,对于儒家和整个世俗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之所以提起佛教,正是为了引出朱熹。朱熹的一生正是回应佛教挑战,重建儒学的一生。

佛教的兴盛为何会威胁到儒学呢?我们知道儒学是安顿世俗生活和人间秩序的一套哲学。到了宋代,北宋五子无不是“出入佛老,反诸六经”,通过吸收、借鉴佛教的一些长处来弥补儒学之短。朱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集北宋诸儒之大成,融会贯通,开创了一种“新儒学”——理学。相比于先秦儒学,理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吸收了佛教的某些东西,对于宇宙观、本体论、功夫论、心性论这些方面阐发的更为精微。吸收了佛教精华的儒学,也就是宋明理学,成功回应了佛教的挑战,重新成为了士大夫的信仰。

至于宋明理学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在这里不具体展开。提起朱熹,有一部书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被确立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直至1905年,达近六百年之久。

\

(图)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

我们今天一提起儒家经典,就会说“四书五经”。“五经”的传统确实是孔子开辟的,但“四书”并不是历史上固有的,而是由于朱熹的发明和解释才出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四书”包括《大学》、《孟子》、《论语》和《中庸》。《论语》和《孟子》确实是历史上流传的经典,至于《大学》和《中庸》则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过朱熹的解释,将其从《礼记》中抽取出来,成为单独的两部著作。所以,这四部经典合在一起,称为所谓的“四书”。

至于“四书”和“五经”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按照清代人的思路去理解,清人认为整个中国传统学术分为汉学和宋学。所谓的汉学就是“五经”的时代,在汉代人看来“五经”是孔子为汉所立之“法”,因此通过研习“五经”就能明白孔子之“法”,明白了这些“法”就能建构一个良好的社会。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一个人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至于朱熹呢,认为再好的制度落实到实际中也无法完全发挥其功效,会逐渐变得僵化,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心,人心不正,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所以在朱熹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每一个人修养好自己,整个社会才能变成一个好社会。这种极端完美的思想也是朱熹让后世略有诟病的地方。

\

(图)朱熹《蓬户手卷》真迹,国外私人藏

站在我们今天来看,我们似乎认为汉代人的看法有道理,朱熹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祛魅化”的世界,整个社会的规则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法治”之所以会如此重要,就是认为人是不可靠的,只有制度才是最可靠的。阿克顿勋爵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此言不虚,一个再好的人在权力面前也难免不会被腐蚀。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朱熹之所以会如此乐观的理解人,这和他的哲学思想史分不开的。在朱熹那里,最高的哲学范畴就是天理,所谓的“天理”在天地万物则表现为自然规律,在人身上则表现为道德。他认为每个人先天具备“天地之性”,是纯善无恶的,但由于“人欲”的遮蔽,每个人在现实中都表现为“气质之性”。从这个思路来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对于人性的理解过于乐观。如果按照朱熹的这种理解,则只要每个人都做好道德修养,整个社会就能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但是,我们对于这种想法表示怀疑,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得不到惩罚,那么这个社会还是正义的吗?所以,建构一个好的制度显的特别重要。这是朱熹的局限之处。但我们也应该重视道德,只有“法治”和“德治”两手抓,整个社会才会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

\

(图)明朝科举考试

此外,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朱熹所提的“存天理,去人欲”。在朱熹看来“饮食,天理也;追求美食,人欲也。”也就是一个人追求能够满足生存所需要的部分是天理,超出了这个范围,追求享受则是“人欲”。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朱熹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以后,“天理”变得绝对化、僵硬化,往往会出现很多违背人情的事情,以至于戴震发出“以理杀人”的呼声。在传统社会,朱熹的强调的“追求美味,人欲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了今天,还是否合适呢?当然,朱熹的强调在今天看来有些严厉。我们追求适度的享受是可以的,但是追求过度的享受则会为“物欲”所蔽,最终沦为“商品拜物教”的奴隶。

\

(图)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

朱熹生前并不得志,但在其死后,尤其是到了元代,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所有考生都得按照他的理解来答题。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人们才会感慨“前有孔夫子,后有朱夫子”。

朱熹的思想当然不可能都是对的,没有负面影响。当然也不全是负面的,没有一点积极的因素。我们对他的评价首先应该回到他的时代,客观去看,具备“同情之理解”。其次,再将其放在现代的尺度来评价。否则,就是一种违背“历史主义”的做法。

历史大学堂 文:甪里先生

编辑:
返回顶部